一排排连绵的钢架大棚、一条条顺山而建的采摘路、一片片硕果累累的果树、一颗颗红如玛瑙般的果实……5月15日,走进四川达州宣汉县峰城镇仁义村的车厘子产业基地,瞬间就被翠绿间那如繁星般的“红”给迷得挪不开眼。眼前展现的这一幕幕,不仅仅是车厘子丰收的喜悦,更是一幅产业兴旺、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
乘脱贫攻坚“东风”
车厘子产业发展初见成效
峰城镇地处宣汉县中部山区,距县城68公里,平均海拔1030米。近年来,峰城镇乘着脱贫攻坚的“东风”,顺势发力,着重抓好扶贫产业发展。在脱贫攻坚实践过程中,镇党委、政府瞄准市场发展潜力,因地制宜、择优发展车厘子产业并形成了一定规模。据了解,全镇现种植有车厘子1100亩,其中仁义村650亩、龙泉村100亩、天府社区150亩、板桥河村200亩。

初夏的仁义村,草木葱茏,成片的白色大棚掩映其间。漫步在车厘子产业基地,一颗颗颗粒饱满、色泽诱人的果实挂满枝头,让人恨不得立马摘一颗来尝尝鲜。
“基地里现有车厘子品种‘红灯’‘先锋’‘拉宾斯’‘俄罗斯8号’和‘美早’等。”宣汉县车厘子协会技术负责人黄义兴介绍,除了大家所熟知的色如玛瑙般的车厘子外,还有黄如凝脂的“雷尼”车厘子。目前,根据果实大小、口感、色泽及稀有程度等因素,基地车厘子的价格从每斤40元到120元不等。
“之前,因为技术不成熟、气候、水土等原因,我们遇到了死树、早期落叶、不开花只长树、光开花不挂果、挂果但保不住等问题。”回忆起刚开始种植车厘子的情景,黄义兴感慨万千地说,“但这些困难都在县委、县政府和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通过请教专家、一步步摸索,再不断改善,我们最终找到了一套解决的方案。”
记者发现,基地里不少果树的树枝都被绑了起来。“这是在拉枝,调整树形。”黄义兴说,对果树树枝进行整形,是为了防止果树过度生理生长,提前让它转化成生殖生长、开花结果,并保证通风透光。车厘子生长需求的年降雨量在400到600毫米,但当地年降雨量至少是1200毫米,而搭棚则能有效控制雨水,帮助果树健康成长、顺利挂果。在县委、县政府的帮助下,基地搭建了100亩的避雨棚,并安装喷水设施,再加上自制的环保酵素和生物有机菌肥的“加油助威”,该基地生产的车厘子品质、品相得到了不少专业人士的认可。
据悉,该基地2020年产量达6000余斤,直接经济收入40余万元,挂果率达80%。今年,预计产量3万余斤,产值可达200余万元,挂果率100%,挂果量是丰产期(第五年起)的20%。初步预估2022年挂果650亩,届时产量可达近20万斤。
创新效益分配模式
产业基地带领群众脱贫奔康
据仁义村党支部书记熊帮明介绍,该村在发展车厘子产业前,几乎没有集体经济收入。
2018年1月,在帮扶单位中国华融公司强有力的支持下,峰城镇引进果康源农业有限公司,流转土地700余亩,在仁义村建立了150亩车厘子产业基地。2019年,又新发展车厘子产业500亩。基地采取“农户流转土地、村集体管理、投资商开发”的生产方式和“集体+农户+公司”的效益分配模式,建基地、创品牌,强培育、重流通,车厘子产业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嬗变。如今,该基地每年支付土地流转金近20万元,吸纳群众务工60余人,实现劳务收入近80万元,培育种植能手11名。

“我们每年以每亩田300元、每亩地260元的价格,向农户给予补偿。”熊帮明说,基地还请村民务工,做清沟、施肥、修剪、授粉、打叶面肥、套袋等工作,按每小时10元计算,每天至少收入80元,有些高达100元。
2020年,根据国家资产性收益计算,仁义村依靠车厘子产业实现集体经济收入21.9万元,其中60%给贫困户分红,剩下的40%流入村集体,仁义村的集体经济收入也因此“跑”进了全县前13名。果树到了丰产期(第五年)后,车厘子纯收入的利润,村上又可分红29%,其中10%作为村民分红,19%流入村集体。
2018年之前,贫困户符代红夫妻俩,每年仅靠种玉米、稻谷和补贴过日子。自从到基地里务工后,收入一年比一年高,日子也越过越红火。2020年,夫妻二人在基地务工共收入2.8万余元。
据了解,车厘子种植在宣汉县是一个新兴产业。而仁义村的车厘子产业基地是该县车厘子产业第一个大面积成功试花挂果的试验区,为全县车厘子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2021年,在仁义村车厘子产业基地的示范带动下,峰城镇野鸭村、龙泉村、寨扁社区等将新发展车厘子种植1500亩。今年,达州市车厘子产业交流会暨宣汉县首届“车厘子采摘节”也将在峰城镇仁义村举行,届时又将给当地车厘子产业发展带来无限商机。到2023年,全镇规划发展车厘子种植5000亩以上,力争打造成“点有特色、片有规模、形成环线”的车厘子之乡;同时,也为已脱贫群众后续增收及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
(责任编辑:达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