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虽小,却连接着千家万户。作为服务群众的最前沿,社区在城市基层治理中占有重要地位。近年来,达川区杨柳街道坚持以党建为统领,注重重心下移、力量下沉、资源下放一线,不断完善社区治理机制,切实提升治理水平。
建制优化激发治理新活力
“我们社区管辖面积大,近几年新建居民小区多,居民结构复杂,环境整治、为民服务、物业管理等系列问题接踵而至,社区干部往往疲于奔命,治理效能较低。”提起以前的社区工作,工作人员表示,人少事多、工作繁重是大家的一致看法,社区往往陷入事务性工作的“汪洋大海”,聚焦主责主业抓发展、为群众服务“打了折扣”。
2020年,杨柳街道坚持“一盘棋”思想,按照全省社区建制调整改革意见,围绕“调优布局、厘清职能、配强队伍、健全机制”四个方面,将管理面积过大、服务人口过多、治理难度大的3个城市社区调整为5个,进一步理顺街道与社区关系,推动社区治理从“粗放式”向“精细化”转变。借助社区建制调整改革和“两委”换届契机,建立“社区党委——片区党总支——小区党支部——功能性党小组——党员中心户”五级党组织网络架构,广泛吸纳物业管理人员、业委会成员、两新组织代表加入社区“大党委”队伍,建立3个片区党总支、12个党支部、31个党小组。选派10名机关和社区党员干部担任两新党组织和小区党组织书记和党建指导员,实现“交叉任职、双向互派”。
干部驻点
服务群众零距离
杨柳街道杨柳社区三期安置房住户刘大平告诉记者:“现在,我们再也不用担心反映的诉求无人受理,遇到问题找驻点干部,处理结果还会及时告知大家……”
结合科级干部进小区、“双报到”活动,杨柳街道建立机关干部驻点联系居民小区制度,将54名机关干部下派至35个居民小区,负责小区群众诉求征集、社会大局稳定、环境品质提升等工作。大力推行“早中晚民情调处机制”,驻点干部坚持每周二早上深入居民家中、中午在民情驿站征集群众诉求、排查不稳定因素、开展代办服务,晚上及时处理各类诉求。社区党组织对无法及时办结的事项分门别类建立台账,每月定期专题研究,按照职能职责和管理权限,会同相关部门办理,落实由驻点干部跟踪督办诉求办理情况,定时向群众反馈,实现问题不出社区。实行“三固定”(固定时间、固定地点、固定人员),全覆盖联系群众,通过人员下沉力促服务上提。
杨柳代办
跑出干事加速度
杨柳街道坚持深化“放管服”改革,设立“杨柳代办”制度,选配46名干部担任代办员,定期组织业务培训,每周三由代办员深入村(社区)、园区企业开展服务,取缔12大项39小项证明材料,从源头上避免群众和企业多跑路、来回跑等现象。推行“线上+线下”双轨快处模式,针对不同类型事项,“量身订做”制定报批流程最优方案。受理代办申请后,做到即办件当场办结,承诺件限时办结,上报件及时办结,并及时向申办人反馈审批办理进展情况,切实提升办事服务效率和水平。
“现在街道和社区承接了服务事项,以前的很多复杂证明材料再也不用开具,原来需要跑几个部门,等上一两个月都难办的事,现在只需把资料现场提交或者通过网上办理,两三天内就能把要办的事办完,极大地方便了我们企业。”莱克汽车城经营业主肖开怀如是说道。
百姓的事情无小事。杨柳街道致力于把工作触角延伸到“最后一公里”,服务到“每一户人家”,用暖心的服务拉近党员干部与群众的距离,切实推进城市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江吉)
(责任编辑:达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