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城开江:依托稻渔产业打造“鱼米之乡” 全力共建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
2022年01月14日   10:03 | 来源:达州日报

  到2025年,实现第一产业增加值7100亿元以上,粮食总产量稳定在3600万吨以上……近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联合印发《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建设规划》,提出了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建设的目标、任务和措施。开江县作为渝东北川东北现代农业统筹发展示范区的前沿阵地,他们又是如何“先行示范”呢?


  城在田中融,田在城中依。1月11日,记者走进四川省达州市开江县,“三山微水七分田”的独特风光,让这里显得格外秀美。再到任市镇的稻渔综合种养基地,村民们正忙碌着捕捞稻田里的鳜鱼,个个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村民的幸福生活源于特色农业产业的创新。近年来,开江县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力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依托近40万亩优质稻田和川东第一大人工水库宝石桥水库,以壮大“稻田+”特色产业为引领,按照“一环三区三园五点”总体布局,连片建设稻渔综合种养现代农业产业园,推动形成生产、生活、生态“三生一体”,农工贸、产供销“三产融合”发展的新局面,全面开启了建设产城两旺、生态宜居、山清水秀、包容并蓄“中国田城”的新征程。


  因地制宜聚焦整合

  建设稻渔综合种养现代农业产业园


  开江县稻渔现代农业园区是全国农村创新创业孵化实训基地、国家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和全省五星级现代农业园区,规划面积460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45%,正在聚力建设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全国农业绿色发展先导区、川渝毗邻地区共同富裕先行区、成渝乡村振兴示范区和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开江县委书记庞佑成表示,开江县充分利用良好的田资源、水本底和绿色彩,让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构筑“绿色粮仓”。建设稻渔现代农业园区,源于开江县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素有“川东粮仓”之美誉,农业基础较好。但传统产业模式下,规模小、农产品质量不可控、农业生产效率低等问题日益凸显。为此,开江县积极探索园区集约化发展模式,加速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迈进。


  推进连片“大开发”。邀请农业农村部规划设计院,在成功争创四川省五星级现代农业园区基础上自加压力,创新按照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乡村振兴示范区、4A级乡村旅游景区、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川渝毗邻地区共同富裕先行示范区“五区合一”思路,将稻渔现代农业园区规划面积由原来的2个乡镇、29个村、10万亩,优化调整为5个乡镇、67个村、28.9万亩;总体布局由原来的“一核两区一环”,优化调整为“一环三区三园五点”,计划总投资42亿元。截至目前,已整合高标准农田、烟水配套工程等涉农项目资金10.06亿元,建成稻渔产业核心区7.6万亩,水电路渠电讯“六网”配套设施覆盖率达90%以上。


  培育绿色“大产业”。联合上海海洋大学、四川省农科院等,建成博士工作站1个、专家大院2个,研发以“稻(菜)、种草、投螺(挂蚌)、稀放、配养、足饵”为核心的“微生态、零排放”循环种养模式,制定形成蟹苗本土化培育、小龙虾本土化培育、有机高钙米种植等4项技术规范,成功发布大闸蟹养殖“开江标准”。同时,坚持链式发展和智慧发展并举,建成10万吨大米精深加工厂、10万吨收储库和虾蟹分检中心,正加快建设“稻渔之窗”微田园综合体、“田米水乡”和农产品精深加工园,园区有效期内“三品一标”18个,2021年综合产值突破28亿元。


  激发改革“大动能”。采取“园区发展一体推进、社会事务分区治理”模式,创新建立“领导小组+园区管委会+国有企业+乡镇”管理运营体系,全面推行“土地入股固定分红+产出效益二次分红”、“33211”村集体利益分配和“1331”资金托管利益联结机制,依托国有企业盘活园区内镇村闲置资产3.86亿元,仅托管的2500万元村集体资金可增加村集体经济年收益325万元。专项制发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八条措施”,招引民生渔业、稻法自然、大胃王、百农惠等龙头企业6家,带动发展各类新型经营主体2000余个,常年吸纳1.2万余名农村劳动力就近就业,园区人均年收入达2.31万元,高出全县平均水平的33.2%。


  区域协同共建共享

  全力共建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


  开江县是四川东大门,位于万州和达州之间,距万州深水港50公里,达万高速、达万铁路和已开工的成达万高铁、开梁高速均过境设站。在四川省委“四向拓展、全域开放”战略中,开江县作为东向出川、联动渝万,取道万州融入长江经济带的区位优势凸显。


  区域协同是发展的大势所在。开江大力实施“开放合作”工程,放眼世界、主动融入、借势借力,为建设“先行示范区”拓展广阔空间。


  开江县以“开梁”示范园区建设为平台,全面打造共建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的先行样板。


  坚持规划“一张图”。按照共筑一条“稻田+”全域全时全产品产业链,共建农业科技共享、农业综合服务、联合行政管理“三大平台”,共推交通、农田水利、绿色生态、公共服务、乡村治理“五网融合”的“135”思路,将开梁毗邻的新盛、任市2镇9村整体规划,规划面积8.16万亩,重点布局“一环一廊一核一区三圈层”(开梁现代农业合作发展环线、滨水田园景观走廊、和“联盟桥”协同发展核、“稻田+”融合发展区、“稻田+”绿色主产区),引领沿界农业协同发展,聚力打造稻渔产业合作示范园区。


  坚持运营“一体化”。建立“联合领导小组+联合管委会+合资平台公司”推进体系,下设联合指挥部,按照“存量不动、增量分成”原则,按照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要求,加快组建产业联合体,全力拓展涉农资金整合、设立基金引导、金融支持等资金筹措渠道,共同争取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一体化等改革试点。目前,正在加快成立“稻田+”川渝联合研究院、“稻田+”产业化联合体和“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


  坚持项目“一盘棋”。按照“一年定基调亮核心、两年成链条见轮廓、三年现成效树标杆”目标,成立合作示范园区项目建设推进办公室,分年度规划重点合作项目117个、计划总投资10.1亿元。2021年,开江县已启动实施项目29个,正在加快前期项目7个,已建成现代化蟹苗基地500亩、标准化稻虾基地2100亩、特色水产基地2600亩和3个配套冷链物流中心,全面启动20.8公里环线道路、30公里河道整治和1.8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


  放大优势先行示范

  推动特色农业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开江县委副书记、县长李文章说,“当前的多重战略机遇赋予开江县域集成改革试点、乡村振兴等利好政策,改革开放红利不断释放,区位发展基础逐步改善,为开江县做强发展支撑、积蓄发展动能提供了千载难逢的良机。只要我们做到‘开明开放、开拓开创、担当实干、争先示范’,‘成渝远方田城开江’打造中国西部‘鱼米之乡·虾蟹之都’,全面实现乡村振兴指日可待。”


  因地制宜全域谋振兴。开江县秉承“组团式、片区化、整县制”理念,划定稻渔综合种养、农文旅融合发展、环湖生态涵养“三片”乡村振兴示范区,明确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首位理念,突出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两大抓手,实施成果大巩固、供给大保障、产业大发展、乡村大建设、基层大治理、改革大深化“六大行动”,加快构建“一带三片”全域乡村振兴格局。


  坚定不移全域创园区。全域推广河谷平坝“稻田+”、丘陵山区“果林+”两大产业模式,大力推进特色水产、绿色优质粮油、生态果蔬、银杏橄榄“4个10万亩”基地建设,目前已建成优质水稻18.7万亩、稻渔综合种养基地7.6万亩、银杏橄榄3.5万亩、“果林+”基地8.5万亩,力争2025年前建成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1个、省级现代农业园区2个、市级现代农业园区6个、县级现代农业园区15个,实现农业园区全域覆盖。


  持之以恒全域促融合。大力实施城乡融合发展改革,全面推进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建管、公共服务一体化,全县农村生活污水有效处理率达68.6%,农村户用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2.5%,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91.3%,生活垃圾收储运实现全覆盖。制定出台“智汇田城”柔性引才实施方案,深入开展“十万人才振兴乡村计划”“名师支教”“送医下乡”等活动,动态摸排本土产业工人、技能人才19.3万人,同步回引1000余人。


  一场稻田经济的绿色革命,一处寻觅乡愁的梦中田园,一片长江上游的生态湿地,一幅现代农业的多彩画卷正在“田城开江”徐徐展开……


(责任编辑:赵华勇)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发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