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村建个大棚,一年就能回本!”7月14日,记者在太谷区范村镇闫村见到了成臻刚。做过十几年村干部的他,看着村民从不接受,到建大棚、拱棚,再到发家致富,日子过得越来越富裕,话里话外是藏不住的开心。成臻刚指着身后的一个联栋拱棚介绍说,这个棚是去年秋天遭遇强降雨后重建的,有14亩地,花了100多万元,按照目前一斤2元的价格计算,这茬西红柿能净赚六七十万元,下一茬准备种西葫芦,保守估算,收入三四十万元没问题……
闫村是远近闻名的“蔬菜村”,有800多户2000多人。村子紧邻太长高速,闫王线贯穿南北,孟王线穿境而过,距离县城25公里,区位优势明显。2013年,村委会主任成小五带领村“两委”班子,借助“一村一品”项目,建成了50亩的蔬菜拱棚,效益显著。尝到甜头的村“两委”一班人,将设施蔬菜产业确定为全村的主导产业。2019年,闫村抓住建设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的机遇,建设了200亩18栋连栋塑料拱棚。现在,闫村的设施蔬菜规模越来越大,温室、拱棚共有800多个,面积达到2100余亩,基本实现了户均一棚、人均一亩的目标。
记者随机走进一座拱棚看到,偌大的拱棚被两条运输铁轨分隔开来,一箱箱刚摘下来的西红柿,有序地被滑轮车运到大棚外,再被转运到村东的蔬菜交易中心。次日,这些被称为“粉尼娜”的新品西红柿,就能送到南方的菜市场。闫村的设施蔬菜产业,已经从单一的冬棚种植,发展到了春提早、秋延后和冬棚种植,实现了一年四季都有蔬菜供应。
盛夏时节,烈日炎炎,闫村蔬菜交易中心更是热火朝天。一辆辆大卡车等待装车,西红柿、黄瓜、西葫芦、豆角等蔬菜,被一箱箱一筐筐、整整齐齐码放在不同区域。能够从地头的“菜篮子”,成为村民发家致富的“钱袋子”,这个交易市场功不可没。
在人们印象中,农业生产见效慢、收益少,且存在一定的风险。只有将农产品变成真金白银,装进兜里,心才能踏实。闫村种大棚蔬菜的菜农,从田间地头到商品变现,就只有一辆三轮车和几分钟的路程。
2018年,太谷区抓住全市大力推进乡村振兴示范廊带建设的大好机遇,由区政府投资220万元,吸引社会资本近300万元,在闫村建起了蔬菜交易中心,彻底解决了“卖菜难”问题。
“一年四季都有菜商来,近段时间更是忙得脚不沾地。粗略估算,每年有12万吨蔬菜从闫村蔬菜交易中心发往全国各地。”村妇女主任张昌芳介绍说。张昌芳在蔬菜交易中心租了一个摊位,当起了蔬菜经纪人。像她这样的蔬菜经纪人,闫村有20多位。他们常年驻扎在全国各地,通过分拣、包装、运输、销售,将新鲜蔬菜源源不断地发往全国各地。
作为乡村振兴的典范,闫村人的日子过得红红火火。村里建了4个种苗厂,从建棚、育苗、肥料供应,再到大型包装、运输等,产业链条完整,村里多数人都从事着与蔬菜产业相关的工作,年人均收入近2万元。
“我们的好日子还在后头呢!”成臻刚对以后的好生活充满了信心。(周俊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