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舞台’在家乡 ”
和顺县横岭镇上北舍村党支部书记曹志军的“乡村振兴梦”
2022年07月29日   10:14 | 来源:中国发布网

  “曹书记在微信群里发通知了,咱村要评选‘十好家庭’‘卫生标兵家庭’,请大家及时关注。”近日,和顺县横岭镇上北舍村妇女主任王彦红走在村里,逢人便提醒。不久前,上北舍村组织开展“十好家庭”“卫生标兵家庭”表彰活动,这是该村党支部书记曹志军探索乡村文明新风尚建设,以文化人,成风化俗,提升基层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的具体举措之一。


  2019年,曹志军响应和顺县委、县政府“人才外引”号召,回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3年来,他充分发挥大学生的聪明才智,带领家乡父老奔走在致富奔小康的道路上,让这个小山村焕发新生机。


  曹志军的父亲是上北舍村的老支书。“我是一名共产党员,觉悟要比普通群众高”,是曹志军父亲的口头禅。从小,他耳濡目染,立志要做像父亲一样的共产党员。


  最让曹志军印象深刻的一件事是:村里一户人家养的牛病死了,这户人家因此失去了经济来源,甚至想让刚上初中的儿子辍学。曹志军的父亲得知后,把他半年的收入——6000元钱送给了这家人,帮其渡过难关。


  曹志军大学毕业后,在父亲的影响下回到家乡服务乡村振兴建设。1年后,在镇党委的推荐和村民们的呼吁下,他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并进入上北舍村领导班子,跟着长辈们一起服务村民。


  2019年,曹志军与村“两委”商讨后,投资4万余元在村内修缮红白理事会,购买20套桌椅以及灶具,大大方便了村民办红白事。借此机会,曹志军还在村里积极推行文明新风,改变村民原先办红白事的一些陋习,建立健全村规民约,村民的精神面貌得到极大改善。


  平日里,曹志军注重乡村精神文明创建,结合新时代文明实践、移风易俗的要求,举办了“美在农家”等活动,鼓励村民争当文明实践志愿者,在全村营造出“乡村振兴人人参与、文明风尚家家倡导”的良好氛围。


  夏日的阳光照在上北舍村宽阔的道路上,路旁的草坪修剪整洁,映衬着绿油油的庄稼格外美丽。这一幅美丽乡村画卷,是上北舍村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的结果。为了推动此项工作开展,经村“两委”研究决定,利用光伏扶贫资金,投资20余万元整治人居环境,设立公益岗位20余个,利用广播、微信等加大宣传力度,动员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参与,坚决做到全面整治、不留死角,努力营造宜业宜居、干净整洁的乡村人居环境。


  在曹志军的带领下,上北舍村的养殖户提高了养牛育肥率和养牛价值,带动周边各村村民扩大养殖规模,增加了养殖户们的收入。


  原来,上北舍村的养牛传统模式为夏季山坡散养,冬季在牛圈投喂干草饲料。要想提高效益,必须进行规模化养殖、科学化管理。确定了致富思路后,曹志军带头发展规模化养殖。为提高全村的肉牛品质,他大力推广青饲玉米种植项目,将冬季投喂的饲料改为青饲玉米和养牛专用调配饲料。


  曹志军还自筹资金,配合上级部门的项目资金,成立和顺县彩牧养殖专业合作社,创办上北舍村饲料加工厂,降低养牛户的支出。曹志军说,该加工厂预计年产饲料2000吨,可满足4000头肉牛的饲料供应。他们以每吨饲料比市场价低400元的价格卖给养殖户。仅此一项,每年可为村里的养殖户们节约80万元。


  曹志军积极总结养牛经验,学习牛的疾病预防及治疗知识,并无偿分享给村民。现在,上北舍村肉牛存栏量达到1600余头,全村人均养殖5头牛,大大提高了农民收入。


  去年夏季,上北舍村的降雨量较大,村里的养殖园区面临被水淹的危险。这可急坏了村民们。曹志军第一时间到达现场,一方面指挥铲车、挖掘机疏通河道,在养殖园区周边挖掘临时排水渠,另一方面同村里的养殖户垒砌了长达60多米的防洪坝。没有麻袋,他自己出钱紧急购买;沙子不够,他把自己家准备盖房的沙子拉出来。终于,防洪坝垒起来了,大雨停了,养殖园区没有进水,一天一夜没有合眼的曹志军坐在铲车里睡着了。


  33岁的曹志军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只要我当村党支部书记一天,我就要贡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实实在在带领父老乡亲致富奔小康”的承诺。(闫淑娟)


(责任编辑:卫奎狮)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发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