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笔者在平遥县东泉镇水磨头村的“道德超市”看到,洗衣粉、大米、粮油等用品一应俱全。据悉,每隔一段时间,村民就会带着积分来兑换物品。以“德”换“得”,让村民的行为有“镜子”可照、有“尺子”可量、有“标杆”可比。
水磨头村曾是建档立卡贫困村。近年来,在东泉镇党委、镇政府及帮扶单位、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水磨头村在抓班子、强队伍,激活力、兴产业,夯基础、办实事等方面持续发力,建设了占地400平方米的集体公租房,解决了12户D级危房户的住房问题。开设了“互助食堂”,进一步提升了困难群众和留守老人的幸福感、获得感。
“一年下来能挣六七千元,管够我自己生活了,以后也不用跟孩子们要钱了。而且大伙儿在一起说说笑笑的也特别开心。”年过五十的杨莲英高兴地说。
生活有保障,发展才有动力。水磨头村党总支聚焦产业兴旺,盘活资源、用活政策、激活潜能,逐步实现了产业从无到有、发展由弱变强。2019年,水磨头村与晋伟中药材专业合作社合作,成立了扶贫车间,进行中药材粗加工,让村民不用外出就享受到了就业红利。
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为进一步增强群众的文化自信,水磨头村积极申请项目资金,对历史街区进行修复修缮,挖掘古堡古街文化价值,再现乡村文化记忆,并以圣贤、先贤、乡贤“三贤”为发掘对象,设立“三贤馆”,宣传乡贤事迹,介绍村情村史。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以党建为引领,因地制宜,发展水磨头革命老区旅游业,培育生态产业,带动集体增收,实现乡村振兴。”水磨头村党总支副书记、村委会副主任张海潮说。
如今的水磨头村,在周边区域的美誉度持续高涨,村民们对家乡的认同感、自豪感和归属感越来越强烈,生活更是芝麻开花节节高。(张春燕 马维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