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晋中:魅力平遥
2022年05月17日   10:49 | 来源:中国发布网

  因为古城,世界认识了平遥;因为旅游,平遥走向了世界。


  平遥古城从两千多年前走来,历经岁月的锤炼与洗礼,串起了数代人不同的历史记忆。


  放慢脚步,让我们感受这座古城的体温,倾听古老建筑给我们讲述的故事。


  神龟戏水山水朝阳


  “自然是生命之母,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中国自古就很重视建筑和环境的关系。扩建重筑于明洪武三年(1370)的平遥古城依照“因地制宜,用险制塞”的原则,依汾河之支流柳根河、惠济河河道走向而建,城市中轴自然向逆时针方向偏转15度,古城与河流互为形胜。古城坐向西北“乾”位,“神龟”摇头摆尾,直取东南,形成“乾山巽向,神龟探水”的风水格局。


  依水建城,是人类生产生活的需要,汾河及其支流水系千百年来为平遥带来充沛的水资源,也为当地水陆交通带来很大的便利。平遥古城天人合一的地理环境,让一些名士发出了“龟前戏水,山水朝阳,城之修建,以此为胜”的感慨。


  平遥,始建于西周宣王时期,据传,平遥为陶唐氏帝尧所居之地,故古称“陶唐”。北魏时因为“陶”为太武帝的名讳(“焘”音同“陶”)所忌,遂改为平遥。此后,平遥一直沿用至今有1500余年的历史。明洪武三年(1370)平遥古城扩建重筑,逐步完善成为砖石城墙。古城南城墙随河而建,其余三面直线相围。墙外有护城河,城墙以标准制式的石板、石条、石方、石柱为基,用黄土逐段逐层夯筑而成,城墙外垣与顶部包覆青砖,内向建有排水渠道,古人以水为财,向城内排水,有聚财纳福的寓意。


  平遥城墙设六个城门,南北各一个城门,东西各两个城门,比普通县城多两个城门,不是行政等级的需要,而与交通和商业有关系。明清以来,平遥是重要的商贸集散地和金融业的发祥地,许多豪商巨贾云集于平遥,商业、贸易的吞吐量远非其他县城所能比。“填不满,拉不完的平遥城”的说法正是平遥商业繁荣的佐证。


  平遥主城与六道城门及瓮城,组成了一个形似“神龟”的城池:南门为首,北门为尾,东西四门为四肢,城内四大街、八小街、七十二条蚰蜒巷,如纵横排列的龟纹。平遥人以龟喻城,祈盼吉祥长寿,金汤永固。


  天人合一中庸宽厚


  礼序乾坤、乐和天地的传统在平遥古城建筑中处处体现。古城城墙上共建有垛口3000,敌楼72座,据说是按孔子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来设计的。城墙四角各筑1座角楼,每隔50米修筑墩台,用以加固墙体,使之更为坚固墩实。城墙设施齐备,隐含着古人崇文尚武、修德安邦的理念和向往和平、追求礼仪秩序的儒家思想。


  古城以市楼为中心,以南大街为中轴线,形成“左城隍、右县衙、左文庙、右武庙、东道观、西寺院”的对称布局,承续了《周礼》“左祖右社”“左文右武”“前朝后市”的礼序遗风,体现了古代汉民族的礼制观念和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展现了明清时期汉民族地区县城的原貌。


  平遥的民居具有独特的建筑风格,大多为二进院、三进院的四合院,正房一般为三间或五间,形成了南北长、东西窄的格局,且围墙高,院落层层加高,外观封闭,房舍内向,既是缘于安全的考虑,又能起到预防风沙侵袭的作用,符合风水中的聚财之说,老百姓称这样的院落为“喜合”。


  院落的墙、门、额、枋饰上精美的雕刻,有喜鹊登梅、合和二仙、桃园结义、鹿鹤同春、松鹤延年等吉祥图案,并以“白菜”象征“百财”、以“牡丹”象征“富贵”、以“葡萄石榴”象征“多子多福”。还有福禄寿禧“四吉”、琴棋书画“四艺”、渔樵耕读“四业”,无不寄托着主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


  “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传统文化在每个院落中薪火相传。


  彩塑遗存美轮美奂


  平遥宗教文化历史悠久、艺术高雅、顺应社会。儒、释、道和谐地融在了一起,庙、观、寺、庵各领风骚又相融相衬。1997年12月3日,平遥古城以“一城两寺”的文化资源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双林寺、镇国寺名列其中。


  双林寺位于平遥古城西南,建于何时,至今尚难确考。双林寺中的唐槐、宋碑、明钟以及古代建筑、彩塑和壁画,都是稀世珍宝。尤其是寺中的2000多尊彩绘泥塑更是名扬海内外,不仅有佛、菩萨、罗汉,还有帝释、梵天;既有护法诸神,也有供养信众,被誉为“东方彩塑艺术的宝库”。此外,还有亭台楼阁、山石云海、花草树木,构成了一幅人神共住、其乐融融的图景。


  镇国寺位于平遥县城东北,寺内的万佛殿建造于五代时期,虽经金、明、清历代修葺,仍不失唐风,体现了中国早期殿堂建筑的规制与风格。保存至今,弥足珍贵,是仅晚于五台山南禅寺、佛光寺的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之一,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殿内彩塑、壁画体裁别致、技法高超,是研究建筑、雕塑、绘画艺术的重要资料,极具历史、艺术价值。


  镇国寺分前后两个院落,前院建山门天王殿和左右钟鼓二楼,正中大殿三间称为万佛殿,后院东为观音殿,西为地藏殿,各为五间,中建三佛楼。由于内供三佛,因此名为三佛楼。三佛楼内绘有精美壁画,分布于东西墙面,内容主要为佛本行故事,还穿插着一些佛本生故事。


  来到平遥,双林寺、镇国寺是不可不去的地方。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的一部分,双林寺、镇国寺堪称艺术的殿堂,令人叹为观止。


  晋商票号汇通天下


  在历史长河中,最让平遥人自豪的语言应该是——汇通天下!


  平遥作为晋商重要发源地之一,早在汉代,就已是商贸集散地,明代中叶,平遥商人的足迹已遍布全国,清代,以平遥商帮为劲旅的晋商已称雄于大江南北,大宗批发、运销、中转业务兴旺发达。


  白花花的银子在商人手里来回辗转、积聚。很多在京津、长江流域经营颜料的山西商人,大量地使用现银异地运输,非常不便。道光三年(1823),平遥“西裕成”颜料庄大掌柜雷履泰向东家李大全建议,将颜料庄改为专营银两汇兑和存放款业务的票号。李大全采纳了雷履泰的建议,出资30万两白银,在平遥西大街成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专营银钱异地汇兑的字号——日昇昌票号,由此揭开了我国金融业的新纪元。


  在商业利益的驱使下,各商家竞相效仿,促进了票号的空前发展。伴随着票号业务的拓展,与之空间功能配套的票号建筑应运而生。除“日昇昌”外,相继出现的票号还有“蔚泰厚”“蔚丰厚”“蔚盛长”“宝丰隆”“天成享”“新泰厚”“厚德享”等,平遥西大街可谓是中国票号的摇篮。


  在此后的将近100年间,仅平遥、祁县、太谷就设立票号总号40余家,在各地开设的分号多达400余家,业务遍及全国甚至跨越国界。可以说,日昇昌票号一马当先,带动形成了山西票号业万马奔腾的壮观景象。


  “一纸之符信遥传,万两之白银立集”,这句话不只是夸耀票号的实力,也说明了票号给人们生活所带来的便利。


  当年的票号建筑“日昇昌记”如今已经是一座博物馆,成为平遥古城的地标性建筑,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来到这里,你不妨放慢脚步,留意一下柱子上镌刻的楹联,“轻重权衡千金日利,中西汇兑一纸风行”,门楣上四个大字“汇通天下”,道尽了平遥的辉煌、晋商的辉煌。


  汇通天下,已经不仅是平遥的一段辉煌历史,它更承载着这座古城的历史情感和对民众的精神滋养,艰苦创业、诚实守信、敬业乐群、开拓创新,让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芒!(张春玲 通讯员 王晋)


(责任编辑:卫奎狮)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发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