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方正正,落落大方,厚实的墙体,端庄的大院,浸染了岁月的风霜,微见古色,略闻古香。每一块方砖都扣着历史的车辙。2800多年来,平遥古城历经的风雨沧桑只有那些坍塌过的墙坯与流淌着的汾河才能知晓。
在最新一期“全国5A景区品牌100强榜单”中,平遥古城名列第4名。
守护文化根脉 让文物活起来
平遥古城墙是目前国内保存最完整的县级城池,也是平遥古城的标志。城墙始建于西周宣王时期,当时的城墙是极为低矮的夯土结构城垣。在明洪武三年(1370年)对城墙进行了大规模扩建,由原来的夯土结构改建为砖石结构,由原来的周长9里18步,扩建为今天的12里8分4厘,也就是6162.68米。
现在的城墙平均高度在10米,顶部宽度2.5米-6米,底部8-12米。同时,城墙上保存有完好的敌楼、角楼、魁星楼、点将台、文昌阁、垛口、马面、挡马墙,成为研究我国古代城墙防御体系重要的实物标本。
筑牢文物安全 让文物更本真
如果说,古宅院是平遥人的“桃花源”,古城墙则是他们的“守护神”。
去年10月初,我省出现了有气象记录以来秋季最强的降水过程,累计降水量超过同期历史极值。受持续强降雨影响,古城部分城墙出现滑落、裂缝等现象。文物部门在第一时间就展开守护行动。
如今,险情严重的5处内墙抢险修缮工程已经完工。站在上西门西南角的城墙下,曾大片脱落的土墙已恢复原状,新旧痕迹过渡自然。
“目前,已经完成23、24、25、26、84号内墙的抢险修缮工作,其他56处的修缮方案经国家、省文物局立项批复,正在有序推进中。”山西朝杰古建筑工程有限公司项目技术负责人邵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时下,正进行雨季前的排查工作,对一些内墙段进行覆盖防雨布等防护措施,坍塌城墙的修复工作正稳步推进。
今年39岁的邵帅,已有十年文物修缮工作经验,以城墙为主,多次参与其他国保、省保、县保等文物古建筑修缮工作。他坦言,此次修复平遥古城墙难度较大,由于古城墙出现裂缝或其他病害时,内部无法预测,因此,在拆除内部防空洞等时未知因素很多,施工人员及文物本体的安全都面临极大挑战。
“文物修缮不是建筑工程,在文保工作者的眼中,文物本体的安全和我们自己的人身安全一样重要。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让后辈人更多地看到真正的文物。”邵帅斩钉截铁地说,“我们要让文物更真实地得到传承。”
邵帅的话,说出了每一位文保工作者的心声。
牢记嘱托,再谱新篇。今年1月,平遥古城世界文化遗产监测预警系统平台进入试运行阶段。“下西门女儿墙安装了位移计,小南门东侧外墙有测量机器人,市楼既有裂缝计又有位移计”,在平遥县一城两寺研究院遗产监测中心大厅,副院长霍彬指着大屏幕介绍着监测预警系统的优势,通过安装前端监测设备,可对点位上的裂缝和倾斜状况实时进行数据采集、信息记录,通过系统的分析、传输、响应,实现对文物的保护管理。
有了科技的赋能,遗产保护将更加科学有效。
今年以来,全市文旅工作以平遥古城保护为牵引,全面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统筹协调好与经济发展、旅游开发之间的关系。重点抓好编制平遥古城保护提升规划、切实保护平遥古城整体风貌、加快修缮受损城墙等10项任务,进一步巩固提升平遥古城在山西旅游业的龙头地位。
回望来路,步履铿锵。眺望前路,信心满满。晋中儿女敢于担当、勇于作为,将继续在保护与传承中,交出精彩答卷。(刘建明 李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