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我遇见你……
平遥县“80后”非遗传承人张荣让泥巴有了灵魂
2022年07月29日   10:12 | 来源:中国发布网



  “别让我遇见你,遇见你,我就能复制一个你……”走在街头的张荣,一时兴起,捡个雪糕棍,抓一把泥土,捏、搓、揉、刻一番,一个惟妙惟肖的路人跃然“手”中。


  1983年出生的张荣,因其眼疾手快、炉火纯青的泥塑技艺,被形象地称为“张泥人”。


  张荣6岁起便跟随父亲接触泥塑。每当父亲到周边寺庙做塑像时,张荣便跟着整天“泡”在泥巴里。他回忆说:“那时候喜欢捏小青蛙、小坦克,虽然不太像,但很享受这个过程。”


  泥塑艺术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平遥泥塑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代表,渐渐被大众所熟知。如何让传统泥塑艺术焕发新生机,是张荣接触这门技艺以来一直思考的问题。从2000年开始,他走南闯北,拜师学艺,成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泥塑的第三代传承人。


  走进平遥古城县衙街的“张泥人”小店。张荣正在给游客制作肖像,观察、聊天中捕捉对方长相、性格的特点。泥巴在他手中把玩20多分钟后,就变成了一尊栩栩如生的肖像。店铺的展柜上、案台上,摆满了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泥塑,让人爱不释手。


  父亲捏“神”,张荣捏人。他说:“我希望用大自然赐予的泥巴,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更希望用粗犷而细腻、敏感而丰沛的泥塑手法,再现形神兼备的人物形象。”


  张荣的作品都是纯手工打造,泥人的面部表情栩栩如生,连皱纹都雕刻得脉络清晰、活灵活现。他曾应邀给多位名人做过雕塑,在他的心中,泥人是有生命、会呼吸的。


  张荣的独特之处是现场制作。“好的作品需要灵感和即兴发挥,‘捏得像’诀窍不在于‘形’,而在于‘神’。”他说,瞬间捕捉到一个人的特点是多年来入微观察练就的本领,捏制人物头部需要10分钟,人物身体3至5分钟即可完成,捏制过程越快,越能把握自己对人物的第一感觉,捏得就越像。


  遇见你,就可以刻画你。在张荣的作品中,有民间故事中的人物,有小说戏曲中的角色,也有表现群众游客现实生活中瞬间的形象,具有浓厚的趣味性,也体现了生活的千姿百态。“每一件都是孤品,这就是我坚持的艺术,在最普通的泥土上施以微雕,再以彩绘的形式描上不同颜色,这样就使得普通的泥塑变成有灵魂的人物,从而提高了它的价值,也传承了泥塑技艺。”看着自己的作品,张荣心中充满热爱,眼里闪着光芒。


  谈到制作工具,他说所用工具只是一些小木棍。张荣说:“大一些的工具,塑神像可以用到,小的木棍可抠五官。”他指着最细的一根木棍说:“捏鼻子、嘴要用这个。”如果没能深刻体会人生百态,没有深入地对泥塑艺术进行钻研,是无法创作出入木三分的作品的。


  根植在骨子里、流淌在血脉中的先天艺术基因,加上后天不断勤奋的探索、实践,使张荣的技术日臻成熟,已为2.3万余人制作过泥塑,得到的回应都是无比惊喜的称叹“神形兼备”“太像了”……


  “塑造诸游人本真尊容,彰显非物质文化魅力”,如今的“张泥人”店铺已成为平遥古城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张荣的泥塑作品《众志成城,守得云开见月明》《千手观音》《诚信为本》等曾获国家、省级奖项。2019年,张荣被省政府授予“三晋技术能手”称号。盛赞之下,张荣也吸引了更多的目光。如今,因店里订单太多,他和两个学徒忙不过来,只能遗憾推掉一部分。


  “接触泥塑艺术是一种缘分,深入其中并且将其传承下去,不仅需要悟性,更需要定力、耐心和执着坚守的匠人精神。我很享受捏泥人的快乐,也试图为这门古老技艺注入新的活力。”张荣说,平遥是中国的平遥、世界的平遥。作为平遥人,作为一名非遗传承人,他有义务和责任将泥塑艺术发扬光大,把平遥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到全世界。(闫晓媛)


(责任编辑:卫奎狮)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发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