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中市“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特色和亮点
2022年08月18日   10:55 | 来源:中国发布网

  《晋中市“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是我市文化旅游业的重磅规划,站位高、方向明、举措细,是实打实提振我市文化旅游业的一份蓝图。


  当前,文化旅游业仍处于漫长的复苏期,从《规划》的内容来看,表明我市对于文化旅游业扩大内需、提振经济依然给予厚望,也依然将文化旅游业作为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朝阳产业、幸福产业。开启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新征程,建设文化特色鲜明的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推动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新发展,创建晋中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国家级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等,是《规划》的重点内容,随着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包括旅游在内的国民经济各行业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因此,《规划》更注重提质增效,注重对文旅业的战略摆位和发展积极性的持续提升,对文旅发展空间的持续拓展,对文旅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满足游客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十四五”时期是实现国家文化强市建设和国家旅游休闲城市建设的关键五年,加速文化和旅游业发展,培育全市经济社会振兴发展新动能面临着诸多新形势和新挑战。我市作为山西中部城市群核心区,资源优势尚未充分转化为产品优势,仍然存在结构性体制性矛盾、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等问题。新冠肺炎疫情对文旅行业形成巨大冲击,市场恢复和企业转型将成为未来一个时期的重大任务。但文化旅游业也面临着重大机遇,文化强国、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国家文化公园等国家战略的实施,山西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的建设国际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晋中市第五次党代会提出的要把加快文旅融合发展作为战略之举等,为“十四五”时期文化和旅游工作提供了坚强支撑,而市、县两级采取的稳市场、稳主体、稳预期的一系列措施,使国内旅游和省内旅游有序恢复。综合判断,“十四五”时期,全市文化旅游发展机遇大于挑战,优势胜于劣势。如何扬长避短、趋利避害,将是开启全市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新征程的关键。


  《规划》中提到,到2025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和旅游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明显提升,文化旅游成为全市转型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晋中成为全省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先行区。


  建设文化特色鲜明的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随着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我市休闲产业快速发展,城市旅游休闲街区逐步兴起,历史文化、人文风情成为休闲消费的重要内容。建设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是我市丰富优质旅游产品供给、满足大众旅游多层次需求的重要抓手,也是推动文旅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从《规划》看,我市将从优化空间布局、培育特色品牌、加强宣传营销、实施提质行动等方面发力,进一步突出地方特色,对街区的历史文化遗产加强保护、合理利用,使其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方面发挥更大作用,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将更加注重融合发展,提升旅游和生活舒适度,充分展示我市历史文化和人文风情,实现潮流与传统的碰撞,吸引更多外地游客和本地居民。


  推动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新发展。从《规划》看,我市将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强化政治引领,深入贯彻落实《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充分发挥各级人民政府主体责任,建立有关部门分工负责、良性互动的协调机制,深化公共文化服务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管理方式,调动社会力量,助推公共文化建设,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协同推进全市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科学规划,突出创新,紧扣落实中央、省关于公共文化服务改革发展的决策部署,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突出公共文化服务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和形式,探索长效发展机制,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保障的制度化、运行的科学化、产品供给的高效化,引领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统筹城乡,彰显特色,坚持城乡统筹协调,按照推进新型城镇化、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要求,推动文化与旅游、文化与产业、文化与科技建设深度融合,相互促进。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凸显晋中特色,尽显晋中魅力,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的文化需求。


  创建晋中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我市全境于2010年6月被批准建设国家级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规划》提出,将加大非遗保护传承力度、强化文物保护措施、加强红色资源保护利用、融入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加强文化生态保护,将一如既往秉承“保护优先、整体保护、见人见物见生活”的保护理念,推动实现“遗产丰富、氛围浓厚、特色鲜明、民众受益”的建设目标。


  建设国家级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将进一步整合优势资源,推进业态融合,找准产业结合点,推动文化和旅游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特别是文化和旅游产业深度融合,打造兼具文化和旅游特色的新业态、新主体、新模式。突出创新创意,推进产品融合,推动更多文化资源转化为高品质旅游产品,扩大产品和服务有效供给,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需求。鼓励文化机构和旅游企业对接合作,推动形成一批以文化和旅游为主业、以融合发展为特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领军企业、骨干企业。协同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和旅游公共服务、为居民服务和为游客服务,形成宜居宜业宜游的服务网络,为百姓提供更精准、更有效的服务,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进入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构建主客共享的文化和旅游新空间。(张春玲)

(责任编辑:卫奎狮)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发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