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一个人的正能量可以让人变得自信、乐观、向上,一个社会的正能量可以形成免疫气场,让道德保持健康。当代社会,各种压力和道德欺骗事件让越来越多的人对生活产生了悲观情绪,需要正能量的鼓舞。
2017年1月份开始,中国义乌网联合中共义乌市委宣传部、义乌市网信办、义乌市文明办等部门,推出正能量栏目《十八力》,用最朴实的言语,记录义乌本地的感人故事,形成义乌正能量磁场。
6月9日一早,记者在义乌稠城街道宾王社区见到王立冬时,他正身穿红马甲在社区参加志愿服务,通过他与街坊们熟络的交流,甚至还能细说出几位居民的生活习惯,不难发现,王立冬热衷于志愿服务绝非一日之功。
“我热爱这身红色,它让身为党员的我,始终有服务群众的热情,有身先士卒、志愿为民的激情,也给了我紧急救援、突击化险的勇气。”交谈中,阳光洒在王立冬泛起的鱼尾纹,也照耀他胸前熠熠的党徽。
作为一名70后,王立冬的身体素质也许优于不少年轻小伙。
他自幼热爱户外运动,很早就取得了户外指导员资格证。18岁的时候,王立冬加入地方民兵队伍,每逢义乌市和稠城街道有一些大型保卫任务,他总是积极参加。遇到一些搜救任务,他也第一时间报名参与其中,并且每次都能出色地完成任务。
2016年12年,在朋友介绍下,王立冬加入了义乌市民间紧急救援协会,先后在山地救援二中队和突击队从事救援工作。他把经营多年的生意交给妻子打理,全身心地投入公益事业。无论是炒菜炒到一半,还是刚刚跟朋友坐在一起聚餐,5年来,只要遇到各类搜救和保卫任务,他总是冲锋在前。
2019年4月21日上午,趁着晴好天气,朱某和妻子从江东街道金村附近的水库出发,沿着山路,爬上附近一座山的山顶。下午三点,准备下山的夫妻俩发现迷了路,立即打电话报了警。
接到110指令后,王立冬和队友火速赶赴事发地点,协助民警进行救援。按照朱某描述的路径,王立冬和队友兵分两路,一路沿着水库右侧上山,一路沿着水库左侧上山。经过2个多小时的不懈寻找,他们终于找到被困的夫妇俩。
“然而找到被困人员,还没高兴几分钟,一场大雨让接下来的下山之路变得更为艰难。”王立冬回忆,天黑、下雨、路况又不明,他只好依靠日常经验和情况研判,到了晚上9点多才艰难地送被困人员下山。此时,所有人的衣服已被雨水浇透。
几天后,趁着短暂的午休时间,朱某的女儿冒雨将一面锦旗送到了义乌市民间紧急救援协会,当面向王立冬和他的队友表示感谢。
2016年以来,王立冬先后参与了2019年巧溪失踪人员四天五夜搜救、2020年赤岸台风黑格比泥石流灾害等大小救援30余次,协同队友成功搜救失踪人员10余人次。他参与浙江省2018军地联合抢险救灾演练、2019浙江省兰溪防汛救灾演练等各种演练十余次,参与义乌半程马拉松等各种保障20余次。2020年,王立冬和队友代表协会参加浙江省第一届社会应急力量技能大比武,克服种种困难,获得团体第六名的好成绩。
在王立冬看来,紧急救援是一种冲锋在前、舍我其谁的使命,而志愿服务更是不忘初心、践行始终的一种责任。
2020年春节,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党建+单元”作战体系在义乌全面铺开,一些重要卡点亟需人员值守。
王立冬既是义乌市民间紧急救援协会突击队的一员,也是宾王社区党群突击队的一员,因此,他的任务尤其艰巨。从2020年春节到五月份,他先后在宾王商贸区、大元村、义乌东高速口执勤,参与劝导、测量体温、疏导交通等事宜,每天睡眠时间就只有4个小时左右。为了不影响家里人睡眠,也怕病毒传染,深夜回家时王立冬总是一个人睡在客厅的沙发上。
“那阵子经常天刚刚亮,我就小心翼翼地洗漱完,轻手轻脚关上门去执勤。”王立冬说,他和妻子虽然都生活在义乌,但那段时间,夫妻俩总共没见上几次。大部分时间,他们都是通过微信和电话交流。
无论是义乌民间紧急救援协会自2014年4月26日注册成立以来,组织的18600多人次救援,出勤的公益救援及活动860余次,成功拯救260名求救者的生命安全,还是疫情严峻时期,夜以继日在街道、社区的重要点位值守,亦或是平日里无言付出,参加志愿服务累计时数已超5400小时……点点滴滴的背后,都有王立冬的身影。
有付出,总有回报。2020年7月,义乌市稠城街道授予王立冬“战疫先锋”荣誉称号;2021年3月,义乌市文明办、共青团义乌市委、义乌市志愿者协会授予王立冬2020年度义乌市“优秀志愿者”荣誉称号;2021年3月,义乌市稠城街道授予王立冬“居民自治‘领头人’称号”。
凡是过往,皆是序章。
采访尾声,王立冬表示,成绩已经过去,接下来,他会继续苦练救援技能,认真服务每一位群众,为义乌社会和谐稳定贡献更多力量。(记者 龚书弘 编辑 童荟颖)
(责任编辑: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