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黄雅云,又名蓝秋,今年97岁了。”今天(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6周年纪念日,一早,黄奶奶便拿起蒲扇,坐到电视机前,看起最爱的抗战片。听说记者和志愿者前来看望,她便准备好了点心招待。
据儿媳傅水美介绍,自前几年黄雅云儿子和丈夫过世后,黄雅云的生活起居由她照料。走进这个布置简单的家,岁月苍苍,衣柜、餐桌都已斑驳,留下了时间的印记。黄雅云安静地坐在藤椅上,虽年近百岁,她依然身体无恙,面色红润,“我耳朵不大听得见了,但我可以写字,我还可以给你讲故事!”黄雅云说着便笑呵呵了好久。
1925年5月,黄雅云出生于上海金山,从小家境殷实的她便接受到了良好的教育。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很快,上海便沦陷了。因此,黄雅云被迫停学了。直到16岁,黄雅云才读上初中。20岁那年,黄雅云便做了其一生也不后悔的决定。当时的上海局势混乱,在上海的东南中学读书的黄雅云听闻金山县有个游击队,据说投奔他们便可以去后方学习。于是一腔热血的黄雅云想都没想便与同学一起加入了部队。“我们并不知道要加入的是什么部门,只知道加入后就可以去后方学习。”后来,黄雅云才知道他们是培养译电员,要和日军打情报战的。
加入游击队的黄雅云便被送往后方,可在被日军封锁线阻挡的乍浦一带,大家屡次想突过去都没有机会,故再次回到金山。1945年,在金山的游击队里,情窦初开的黄雅云遇到了她心仪的男子,这个让她一见如故、毅然决然远嫁义乌的男子,王道德。岁月长长,爬满了她的眼角,仍抹不去她的初心与思念。“个子不高,相貌平平,但是他的故事,特别是抗战经历深深吸引了我。”据黄雅云回忆,王道德十分英勇善战,在枪林弹雨中正面抗日。想起当年的故事,黄雅云眼中始终闪着光。作为一名爱国人士的黄雅云紧追爱人的步伐,决定参军抗日,两人将爱情和国家命运紧紧连在了一起。
经过艰苦的培训之后,聪颖的黄雅云学习到了很多数学知识,还熟悉了各种类型的密码符号,于是被分配在司令部专员公署当译电员,主要开展与日本人的情报斗争。情报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译电员不但要有文化,还要有天赋,一个字译错,就可能在战场上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黄雅云告诉记者。随后,黄雅云便全身心投入到了情报工作中,由于工作能力强,表现优秀突出,黄雅云也常常受到表彰。“胜利一定会到来的!”黄雅云无比坚定。
一个在正面战场抗击日军,一个在看不到硝烟的情报战场上与日军斗智斗勇,共同的理想让他们越走越近。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虽说是在炮火中,但还算安稳,行军打仗的艰苦因有恋人的陪伴而生出了甜蜜。1949年,新中国成立,两人顺利结为夫妻,后来黄雅云就跟随丈夫来到义乌,来到前店乡前店村(现为福田街道前店村)。此后,无论世事如何变迁,他们的心始终在一起,相依相伴。
“这是我爱人‘归队’前,义乌志愿者给我们拍的照片。”黄雅云翻出相册,一张张指给我们看:“我们俩育有一儿一女,都非常孝顺,加上现在政府的关怀,我感觉很幸福!”年过耄耋未伏枥,犹向苍穹寄深情。虽丈夫已离她而去,但在黄雅云心中,令她崇拜的丈夫始终没有走远,那段热血的革命岁月也不曾忘怀。
百年盛世,来之不易,而那凝结于苦难历程中的伟大抗战精神,早已成为了所有中华儿女的精神底色,薪火相传、历久弥新。“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这首诞生于抗战烽火中的《义勇军进行曲》从战歌到国歌,今天又从黄雅云面前的电视里响起,这位老人泪眼盈盈:“精神永在!我不后悔!”(记者方维编辑刘蓉)
(责任编辑: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