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残疾人日|义乌特殊人群“融爱”无“碍”
2021年12月03日   11:22 | 来源:中国义乌网

     今天(12月3日)是第30个国际残疾人日。

  有那么一群人,因为身体缺陷,被冠以“特殊人群”,有人却温柔地将其称作“折翼天使”。

  在义乌,有位老师长期活跃在义乌聋人QQ群、微信群里,且是其中唯一非残障人士。“因为他是我们依赖的‘爱心爸爸’呀!”这位“爱心爸爸”便是义乌市特殊教育指导中心教师、义乌700多名适龄残疾学生的康复及教育巡回指导老师——陈韩俊。

1.jpg

  作为义乌市最早一批特教专业毕业的老师,29年以来,陈韩俊始终坚守在特殊教育一线,“我只希望更多的残障人士能够有尊严且有品质地生活,从特殊走向大同。”陈韩俊对这些孩子的爱不带杂质、不计得失。陈韩俊,不仅是义乌特教事业发展的见证者,更是瞭望者。

  而今,义乌已有百余名特教老师走上了守护“折翼天使”的道路,为其插上“隐形翅膀”。越来越多的人正在走近、了解、关注这些特殊群体,“隔阂”“偏见”“特殊”慢慢被温暖“融解”了,他们另一面的“美”正在被更多人看见。

  无声世界有声精彩

  冬日的义乌涌动出丝丝暖意。再一次见到小麦(化名),她依然安静地立在阳光里,点点碎金在其眼眸中跳跃,笑容甜美“治愈”。虽然生活为她按下了“静音键”,但她手中的画笔从未停下,手中的乒乓球拍也没有放下,未曾泯灭对生活的热爱。

  1993年,她认识了陈韩俊,成为了陈老师第一届的聋哑学生。“即使世界喧嚣,他们依然希望有人能听见他们的‘声音’。”陈韩俊说。在运动训练中,陈韩俊发现了小麦对打乒乓球有些天赋。秉着“扬长”教育的理念,陈韩俊便鼓励小麦学习乒乓球运动。“不怕苦、不怕累,小麦就是一个劲埋头训练,还在金华市获得了名次呢!”陈韩俊告诉记者,小麦在课余时间里总是喜欢安静地画画,本着兴趣,后来还进行了美术专业的学习。“我很享受在画画时候的幸福感。”小麦打出这句话后,将手机拿到记者面前,甜笑着向记者比了个心。

3.jpg

  “融爱”“送暖”

  自2011年成立义乌市特殊教育指导中心以来,义乌坚持特教特办,积极推进教育公平、公正、均衡发展,从随班就读、送教上门、开设“卫星班”三个方面,构建了多元融合的特殊教育事业发展新格局。

  进入新时代以来,残疾儿童少年对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需求更加凸显。让残疾儿童少年与普通学生一起接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成为推进随班就读工作的重要使命。今年,便有300多名义乌的特殊学生通过融合教育,进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率得到显著提升。

4.jpg

  2011年,义乌开始实行送教上门,根据重度残疾学生的需求,形成了“2+3”的模式:“2”是指特教和普教教师,“3”是指医疗康复师、爱心人士和同区域同龄的助学伙伴。这样的组合为重度残疾学生送去了康复、课程和温暖。每周送教1次,每次不少于2课时,每学年不少于100课时。目前,重度残疾学生送教上门工作已初步形成“义乌模式”,残疾学生入学率达到了98.5%。

  为满足中度残疾儿童少年融合教育,2016年9月,尚阳小学“卫星班”开班,是全省首批特殊教育“卫星班”之一。目前,全班共有6名学生、2名特教教师和1名生活阿姨。

5.jpg

  这些就读卫星班的孩子,均是义乌民政局福利院寄养在尚阳村的残疾儿童。“重残孩子三乔原本无法独立行走,他们在寄养人和特教老师多年帮扶下,现在可以走路,而且还圆了孩子的上学梦。”陈韩俊告诉记者。

  10年以来,义乌的融合教育从无到有,从有到多处“开花”。目前,义乌全市建有资源教室35个,遍布中小学幼儿园,实现国家规定的资源教室两个全覆盖。

6.jpg

  “一个也不能少”

  据了解,目前义乌有超2.28万名持证残疾人,其中处于义务教育阶段学生432人,学前阶段为142人,高中阶段为173人,他们之中超六成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而目前义乌市残疾儿童入学率达99%以上,并完成了特殊教育从义务教育段向学前、高中两头延伸的跨越,服务年限从原来的9年提升为15年。

  “世界以痛吻我,而我报之以歌。”为了更好地帮助残疾学生就业,特教老师们还会竭尽所能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近年来,在义乌,一批又一批收获了自信和阳光的“折翼天使”,通过自己的努力,自食其力、成家立业、实现理想……“共同富裕路上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陈韩俊说。

7.jpg

  “普通老师最大的幸福是桃李满天下,我们特教老师的幸福感在哪里呢?”陈韩俊笑了,“每位学生都有成长的机会,最终都会走向社会,我们的幸福便是特殊学生能够减轻社会压力、给社会带来价值。”

  特殊不再“特殊”,“他们”成为“我们”。面向未来,义乌还将从“强基、强师、提质、融合、保障”五方面来提升特殊教育,启动探索残疾人终身教育,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

  记者方维、袁乐 编辑童荟颖


(责任编辑:黄锐)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发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