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定边县:盐碱地上“要粮”记
2023年11月20日   09:52 | 来源:榆林日报

  “1、2、3……整整30颗种薯呐。”11月1日,在定边县砖井镇仗房湾村盐碱地试验田,村民们围拢在测产专家身边,紧盯着刚刨出的马铃薯,不约而同地数着结薯个数。


  “成功了,咱盐滩也能种庄稼了!”结果一出,众人喜出望外,村党支部书记孟治强带头欢呼起来。


640.jpg

高级农艺师王世东查看农作物根系。魏丽娟摄


  “原原种单株成品薯达20个以上,结薯率这么高,很罕见。”


  “青储玉米根系达到28至30厘米,死亡须根极少,确实难得。”


  “蔬菜长势良好,冬小麦生长正常。”


  受邀测产的定边县高级农艺师王世东一边查看,一边取样。作为有着40年工龄的“老农业人”,他一眼就看出了门道:“这片土地不一般。”


  只见他随手抓起一把土,轻轻一搓,潮湿的土壤散开,非常松软。


  “盐碱地土壤板结硬化,这里却并非如此。经过治理改造,土壤团粒结构改变,为植物根系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农作物由原来的‘小破屋’住进了豪华‘别墅’。”王世东形象的比喻,引得大家开怀大笑。


  “像这样的‘小破屋’,我们村有1万多亩。”顺着孟治强手指的方向,广袤的土地上,一块块大小不一、白色的“盐斑”密密麻麻,只有零星的矮小蒿草生长其间。


  “全村盐碱地土壤PH值10.6,总含盐量6‰,大多属于重度盐碱地。土地是农民的命,我们一直在努力治理改造。”孟治强回忆,小时候学校经常组织学生挖碱蒿排碱,改善土壤条件,父辈们拉沙垫土、挖渠排盐,采取了很多颇有成效的办法,“中轻度盐碱滩能耕种了,重度盐碱滩改造仍然很难,成了大家伙的心病。”


  2023年4月,又到一年春耕时,陕西科技大学盐碱地综合利用研究院的科研工作者,为村民们送来了良法良技。


  在村子免费提供的10多亩土地上,专家开展“五位一体”盐碱地综合治理试验。他们采用物理、生物、微生物、化学、工程五项措施,施加由植物秸秆、动物粪便等经过发酵提纯的纯生物改良剂,搭配特定的“航天菌种”,全面改良提升土壤。同时,创新工程措施,建设地下盲管、排盐渠和集水池,既可控制含盐地下水不上升,防止土壤受侵蚀,又能达到快速脱盐降碱和回收利用,实现盐碱地资源系统改良和高效利用。


  “我们打造适应本地生存的菌场,6种菌群适时施加,实现一次性治理,当年耕种收获,数十年不返碱。”看着试验田里各类作物丰收在望,首席专家毛恒军自豪又自信。


640 (1).jpg

蔬菜达到量产,喜获丰收。魏丽娟摄


  11月10日,从第三方检测机构传来好消息:经过半年多治理,试验田土壤PH值下降至8.0,总含盐量下降至2.0‰,其他指标达到国家二级耕地标准,作物与周边中等农田同等产量。


  “土变好了,粮就多了,村民们更有信心了。”孟治强欣喜地说。


  变化到处发生着:2022年,定边县被确定为全国第三次土壤普查盐碱地专项调查试点县,产学研深入合作,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北大学等高校纷纷建起盐碱地治理科研基地;改种适地推广耐盐碱作物,旱碱麦、黑燕麦草、辣椒、高产玉米……曾经“白花花”的贫瘠土地,逐渐变得“金灿灿”“绿油油”。


  作为陕西省盐碱地最大分布区,定边县盐土、盐化潮土和盐化草甸土达80.2万多亩,经过治理改造,2023年全县可耕作盐碱地约20万亩,曾经盐碱化程度较重的白泥井、堆子梁、砖井等乡镇,“华丽转身”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镇、种粮示范镇,全县粮食产量达到37.55万吨,创历史新高。


  盐碱地上,正在“长”出新粮仓。

(责任编辑:付娟)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发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