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数字化航天科普活动 科技日报社携手社会力量共助数字科普
2022年09月30日   11:22 | 来源:科技日报

  一场联动的数字化科普活动,让媒体、专业机构和互联网企业共同聚力。适逢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30周年,9月21日,科技日报社与腾讯公司联动发起数字化科普活动,为广大受众尤其是年轻群体带来一场奇妙的宇宙探索之旅,在丰富的数字场景中近距离感受中国航天成果。


  本次航天知识科普活动,从“载人航天”“深空探测”“长征火箭”“北斗系统”“风云卫星”等方向展示中国航天重要成果。除此之外,科技日报将推出《宇宙空投计划》专题H5页面;双方还共创航天主题游戏内的虚拟头像框“星河闪耀”,线上观展的用户将可通过连续打卡航天知识获得定制头像框。


  细数我国航天事业发展历程,每个阶段都有青年科技人才的关注与加入,吸引年轻朋友参与也是本次活动发起的初衷。在科技日报社相关负责人看来,本次活动以中国航天成果展示为主题,深入弘扬科学家精神,以年轻化视角传递航天正能量,正是鼓舞年轻人勇于追梦,提高社会公众和青年对航天科技的认知程度,吸引更多有志青年投身祖国的航天事业建设队伍当中。


  腾讯《和平精英》项目组相关负责人表示,搭载于流行载体的数字化科普活动展现了载人航天相关的历程。立体化呈现的形式,将激发青年朋友对航天知识兴趣与对科学的探索精神。


  航天事业的发展需要青年筑梦太空,航天科普尤为重要。从更远的维度看,随着科普的范围扩大,公众的科学素养将整体提升,这将为增强国家创新能力与竞争力打下基础。


  让青年来一场宇宙探秘


  对不少年轻人来说,曾经科学课本里的知识真切出现在“天宫课堂”的直播画面里,让他们过了把科幻瘾。


  在2021年12月9日的那次“天宫课堂”上,“太空教师”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为广大青少年展示了航天员生活和工作场景、太空细胞实验,并开展了太空转身、浮力消失、水膜张力、水球光学、泡腾片入水等太空失重环境的科学实验演示。


  在另一场“天地对话”中,神舟十二号航天员刘伯明回答了“新时代的中学生应如何参与航天活动、为祖国的航天事业发展贡献力量”一问。他说,中学是基础知识培养和个人兴趣发展的关键时期,中学生是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希望和未来。“只要你们睁大好奇的眼睛、展开想象的翅膀、立下报国的志向,心怀梦想、努力奋斗,就一定能够肩负起‘强国有我’的使命。”


  有调查显示,98.3%的受访青少年会关注航天事业。56.8%的受访青少年想投身航天事业,47.2%的受访青少年想当航天员。


  实际上,为回应青少年对航天的关注与热情,夯实航天后备人才培养基础,社会各界都在共同努力,让更多年轻人了解航天知识,感受中国航天的精神与力量。其中,始终关注科技发展、聚焦科技工作一线的科技日报也一直聚焦青少年科普方向,通过多样化合作,发起各类科普活动。


  本次与腾讯的合作,延续了创新推进青年航天科普工作的特色。科技日报社相关负责人表示,为吸引青年,活动将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深空探测、载人航天历程、北斗系统及风云卫星的科普知识进行展示,以“展示+互动”的形式,吸引年轻群体了解中国航天成果。


  腾讯《和平精英》项目组相关负责人透露,为了支持本次科普活动,项目组将长征二号F火箭在场景内进行高拟真还原,通过打破时空限制,让用户能近距离观看火箭发射过程。“青年朋友能以第一视角,与现实世界中的科技成果进行趣味性交互,来一场充满想象力的探秘。”


360截图20220930111742620.jpg


  奇妙联动 多元传播


  相对于航天技术的迅猛发展,我国航天科普在广度和深度上存在一定的不足。近年来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更是对航天科普工作的与时俱进提出了要求。


  在前述科技日报负责人看来,在新时代的发展背景下,航天科普的传播需要加强对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尤其是应该加强对新媒体技术的应用,扩展航天科普的传播渠道,提高航天科普在青年人群的传播效率。


  这意味着航天科普要进一步拉近与青年的距离,要兼具专业性、体系性和趣味性。如何寓教于乐、走近青年朋友?在本次系列数字化联动中,数字化场景打造、沉浸式体验等元素从一开始就写入策划之中。


  前述《和平精英》负责人举例说,他们近期还将上线“太空玫瑰行动”环节,用户通过操作培养仓,可以模拟培育太空玫瑰,体验太空育种的趣味任务。他介绍,该任务的设计灵感来自于一次真实的太空育种实验,兼具操作性和科普性的互动环节,能让用户在趣味交互中建立对太空育种的了解,激发对航天相关成果的兴趣。


  实实在在的体验感是航天科普的关键,社会各界都为这份属于青年的身临其境出谋划策。


  乘着我国航天事业大发展的东风,全国多地打造公益航天科普展,以实物、模型、互动体验等多种形式,为青少年搭建公益航天科普基地。有专家评论说,科普工作已呈现出政府引导、社会参与、信息化支撑、市场化运行的新面貌。


  科普“不问出身”合作向未来


  聚焦青年,连接当下与未来,越来越多的社会力量在跨界合作中创造可能,在更具社会价值的领域——科普中为科普传播提质加速。


  有专家援引近期发布的《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提出,该意见用一个章节阐释“强化全社会科普责任”,对各级党委和政府、各行业主管部门、各级科协、各类学校和科研机构、企业、各类媒体、广大科技工作者以及每个公民提出具体要求。在“大科普”的语境下,科普“不问出身”。


  就航天科普工作而言,作为科技界的主流媒体代表,科技日报社积极谋划,联动多方丰富航天科普活动。今年春节前,报社推出“闪耀太空年”全媒体活动,全网曝光超1亿,微博话题总阅读量近6000万,相关科普视频全网播放量达300万。青少年喜欢的“天宫课堂”也有了“配套试题”,报社策划制作的“天宫课堂随堂测”H5答题活动及“天宫课堂提高班”直播活动,曝光量为3128万,观看人数达121.4万人次。


  可以说,科普的赛道正向全社会开放,尤其是广大科技企业,这其中,拥有技术积累的互联网平台也在助力科普领域创新上贡献力量,一些互联网产品已广泛触达在青少年群体,并获得认可。


  从星辰到大海,从地球到太空,《和平精英》等互联网产品,将数字化科普活动的边界不断拓宽,以优质的用户体验,推动公众感受科学、理解科学。“未来,希望能持续携手各界权威伙伴,在数字场景内持续探索搭建拟真的科普体验,通过趣味的方式激发用户对我国科学成就的热情,树立正向的科学观。”《和平精英》负责人表示。


  科普正成为全社会共同的事业和责任。“加强科普能力建设”“营造热爱科学、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等仍是今后社会各界群策群力的重点。


  科技日报社相关负责人表示,过往传统、静态、单一的科技信息传播,已经难以满足公众的科普信息需求。以本次联动推出的数字化科普活动为例,航天科普传播应结合公众需求,善用新媒体,满足公众个性化、多元化需求。


  据悉,未来科技日报将继续做大做强科普传播工作,普及航天知识、传播航天精神、弘扬航天文化,不断拉近航天事业与普通公众的距离,营造崇尚科学精神、追求科学真理的社会氛围和创新生态,并为创新发展带来不竭动力。(科技日报记者 付毅飞)

(责任编辑:明月)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发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