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者用青春铸“钢魂”
2024年12月10日   19:37 | 来源:人民政协网

2929587_500x500.jpg


  在包钢的1号炉前,一位名叫葛桂林的老人静静地站立着,他的目光深邃,仿佛穿越了时空,回到了那些难忘的往昔岁月。岁月在他的脸上刻下了痕迹,但他的眼神中透露出的是一种对过去的怀念和对历史的尊重。葛桂林老人的思绪飘回到了那个充满激情与挑战的年代,那时的他正值青春年华,与众多工人一起,在这巨大的炉前挥洒汗水,共同见证和参与了包钢的建设与发展。每一次炉火的点燃,都像是点燃了他们心中的希望之光,照亮了前行的道路。如今,虽然时光荏苒,但那些关于1号炉的记忆,关于青春的记忆,依然清晰如昨,让葛桂林老人的心中充满了无限的感慨和温暖。


  葛桂林激动地高呼:“包钢的儿女们回来了!”


  1959年9月26日5时55分,包钢1号炉成功流出第一炉铁水,比原定计划提前了整整一年


2929588_500x500.jpg


  葛桂林老人,今年90岁,1954年他只有19岁,成为“齐心协力建包钢”的“钢一代”。


  在那个充满激情与奋斗的年代,包钢的建设仿佛是一场胜利的会师,它不仅仅是一个工业项目的建设,更是一次全国性的团结协作的壮举。来自全国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55个城市的10万余名建设者们,他们怀揣着共同的梦想和信念,跨越了地域的界限,汇聚在了这片热土上。他们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用他们的汗水和智慧,共同书写了一段“齐心协力建包钢”的辉煌篇章。在那个时代背景下,每一个建设者都是英雄,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集体的力量,什么是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


  在1978年这个历史性的年份,随着改革开放的号角正式吹响,包钢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包钢的员工们积极转变传统思维模式,勇敢地接受新的挑战,以适应时代的发展潮流。正是在1978年,我们包钢集团实现了从亏损到盈利的转变,这不仅是经济上的胜利,更是精神上的胜利,让每一位包钢人都感到无比自豪,仿佛争了一口气。


  在上世纪的80年代,包钢采纳了一项创新的炼钢技术,即模铸吊棒工艺,通过这一工艺,他们成功地将稀土合金添加到钢水中,从而改善了钢材的性能。


  到了90年代末期,连铸工艺逐渐取代了传统的“模铸+初轧”工序,成为包钢炼钢工艺的主流技术。这一变革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还促进了稀土钢生产新工艺的形成,使得包钢的稀土钢产品开始展现出独特的市场竞争力,并逐渐塑造出具有鲜明特色的“稀土钢”品牌。


  进入21世纪,包钢继续发扬稀土钢的独特魅力和优势,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的拓展,预计到2025年,包钢的稀土钢产量将达到150万吨,这一数字不仅代表了包钢的生产能力,也象征着中国稀土钢产业在全球的领先地位。


  尽管时代在不断进步和变化,但包钢人继承并发扬了70年来对钢铁事业的热爱和执着,这种对质量的追求和对创新的坚持,是包钢人不变的“钢之魂”。在新时代的征程中,包钢人坚信,美好的未来是通过不懈的奋斗和努力来实现的。


  葛桂林在采访中表达了对于年轻一代的期望和鼓励。他深情地表示,如果时光能够倒流,他还年轻的话,他依然会选择不懈地奋斗和努力。他想通过自己的经历和故事,向现在这一代年轻人传递一个信息,那就是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困难和挑战,都要坚持不懈,勇往直前。


2929589_500x500.jpg


(责任编辑:张兰)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发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