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简历:
方增先 1931年出生,浙江浦江人。1953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即浙江美术学院前身)绘画系,1955年任教于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曾任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上海市美协主席、上海美术馆馆长、上海双年展艺委会主任、上海市艺术博览会总监、中国美协理事。出版画集《方增先人物画》《方增先水墨画诗意画》《方增先古装人物画集》《方增先人物画四十年》等,专著有《怎样画水墨人物画》《结构素描》《人物画的造型问题》等。2013年获第二届“中国美术奖·终身成就奖”。
方增先创新中的遗憾
□乔维
方增先先生是浙派人物画的代表人物,尤其是他在水墨人物画上的创新为美术界所瞩目,甚至在绘画教学系统中也引发了探索性的尝试,他以中西相结合的创作手法,给传统人物绘画开辟了一条新路。方增先先生把山水画中的积墨法这一表现手法引入到人物画中,同时又借鉴了西式的素描写实手法,让自己的创新成为了一种独立的绘画语言,成为美术领域创造人物画新潮的先导者。他水墨人物画的创新手法,尽管在美术及教学领域被重视,但截至今日还没能被权威学术所认可。原因是这种创新是否能经受住历史的考验,而且还要被厚重的人文美学所接纳,这都需要通过时间与实践来检验。
积墨法应用在山水画的创作中,能够体现出山水的厚重与苍茫,传统的积墨法因层层加墨,由淡墨渐进的形式反复皴擦点染,让物象具有苍辣厚重的质感与立体效果。而传统人物绘画有着独立的表现形式,力求人物个性刻画得传神、画面表现得气韵生动与形神兼备,从而表达出人物内在的精神面貌。方增先先生的水墨人物画创新,可以说增强了画面中人物的肌理表达,同时也叠加了画面景象的压迫感,无形中失去了人物内心表达的灵活性,即便画面中加入了西方的写实手法也很难表达出生动的人物形象,反而成了人物表象层面的一种累赘,让作品显得沉闷而缺少生机。传统人物画历经了几千年的演变,尤其是进入了艺术追求多元化的二十世纪以后,人物绘画从传统向现代转变过程中,出现了一种最具代表的绘画模式,这种模式主要表现在传统笔墨与西式素描造型的结合,这一方面强化了国画语言的表现能力,使当代人物绘画更加形象地展现出全新面目。而方增先先生的水墨人物正是迎合了转型期的渐变。他的绘画在创新的路数中让积墨弱化了艺术表达,因当代人物绘画受新潮美学思想的倡导,加上写实艺术的崛起而被推崇,他水墨人物画的创新渐渐呈现出了自身的缺陷,从而只能作为人物绘画技法的探索与研究。
传统人物绘画有其独立的语言表达形式,画面主体人物要求具备极强的生命动态,积墨和西方素描手法的借鉴仅仅强化了物象的造型,却削弱了对人物的塑造及其精神世界的描述。无论是中国传统人物画还是当代水墨人物画都需要强化人物内在的精神态势,反之就会失去对人物画的创作意义。方增先先生在水墨人物画上的创新,从某种角度来说,让积墨削弱了艺术对人文境界的准确把握,而这种缺少生命动力的创新手法,客观上早已远离了美学价值。
研读方增先的水墨人物画,不难发现他经历了几次自我修正与变革,从开始的线性积墨到素描写实手法的应用,似乎是在突破传统的笔墨痕迹,但却落入了一种浑浊与纠结的创造瓶颈。他希望走出徐悲鸿与蒋兆和对人物绘画的改良,但却无法跳出中西价值界限的审美取向。以美术发展的角度去审视和客观评判,随着时代的变革以及对价值观的取舍,对绘画艺术的创新是毋庸置疑的,但创新不是一味地以技巧或笔墨变化去标新立异,去夺人眼目,而是需要创造“笔墨当随时代”的意境之美。从方增先先生多数的水墨人物画作品感受到了创新,却无法触摸到深厚的时代痕迹,甚至他的创新在某种意义上没能突破徐悲鸿与蒋兆和改良的影子,只是让笔墨肤浅地叠加在物象中。
从方增先先生的绘画风格变化能够感觉到,他在《康巴青年》《帐篷里的笑声》等作品中凸显出了笔墨的凌乱,又因附加了较重的积墨处理效果,从而疏离了绘画上的美学感受。尤其是他在人物画的创作中,似乎想表达对人物画创新的变化,却让积墨的笔法覆盖了物象的动态本质,往往让作品挥发着凝冷与固化的味道。从他的《母亲》《大山的回忆》《昆仑霜晓》《闲看行路人》等系列作品的创新手法上看,可以体悟到画家想通过积墨法以形成自己的绘画语言。虽然积墨手法能表现人物的精神状态,但如果没有高超的技艺和对笔墨的把控能力,则会明显劣于传统线墨的灵活性。方增先先生从弱化明暗素描的浙派人物画中渐变,探索出一种体量积墨人物的转化,看似完成了自我艺术创新的跨越,但实际上距离人物画在新时期的审美需求还很远。方增先先生企图用积墨替代人物造型的光影明暗,从而想让画面物象的形式立体化,力求强化和营构出视觉上的人物塑造。但积墨无法体现人物内在的细微变化,所能增强的效果往往会落入抽象的寓意里,而这种寓意又会被繁杂的笔墨掩盖住原本意义,让所谓独立创新的绘画语境变得模糊,而难以形成被学术界所认可的探索发展模式。
方增先先生在后期创作中似乎意识到自己的误区,逐渐回归到了传统的线墨格局中,让人物在作品中渐渐活泛起来,从他的一些创作中可以感受到画面有了灵动的迹象。他在有意识地消减浓重的积墨成份,摆脱掉沉积在画面中的阴郁和浑浊的气象,让后期创作的人物形象呈现出明快清朗的韵味。对于方增先先生水墨人物画的客观评价,无论是理论方面还是业内学家,尽管没有给出明确的定性,但不可否认方增先依然属于浙派人物画的代表人物,因为他的学养及深厚的美术造诣,奠定了他在美术界被人尊重的地位。创新是每一位画家超越自我必需的途径,同样也是美术发展逾越前行的一道门槛,只是有的画家沉迷于自我偏好,或寻求一道通往捷径的另类出口,让艺术创新陷进幽深而未知的隧洞。
方增先先生水墨人物画的创新,有技艺层面上的独特绘画语言,但缺少“笔墨当随时代”的境界写照,有探索与研究的学术物质存在,但偏离了历史人文价值的审美走向,不能不说是一种创新中的遗憾。(作者:乔维/艺术评论学者)
方增先国画 工人的女儿
方增先国画 粒粒皆辛苦
方增先国画 母亲
方增先国画 藏民半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