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道之境——读康烆的《观天之道》系列
2023年06月17日   13:43 | 来源:中国艺术报

  人类对于世界终极问题的追问一直贯穿始终。在西方它以哲学和科学的面孔一步步接近宇宙的真相。而在中国则以“道”的名义遍及个体生命和社会历史的进程之中,孔子云“君子之志于道也”,这句话为后世读书人做了方向性指导,那就是读书人要以问道、行道、弘道作为人生的首要使命。然而,“道”究竟是什么?在中国这片土壤上,从古至今无数思想家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阐释着“道”之本义,在诸家学说的阐释之中,中国人主要选择儒、道、释三家作为文化思想的底色,儒家重经世治用,读书人以“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道家则以出世之心行治世之道,在天、地、人之间寻求合一的至高境界。而外来的释家在本土化之后,以禅宗为主要法门,开启普度众生的智慧之门,以致明心见性,超脱生死,三家思想互相补充、相互融合,构成中国传统社会的道统。中国人的思想之源无不于此而生发。而“道”不远人,人生无处不道场。无论从事何种行业,皆是启发悟道的机缘。南朝宗炳《画山水序》中云:“圣人含道暎物,贤者澄怀味像”。揭示了绘事之中“物像”蕴含着“道”,因而“山水以形媚道”,这是中国山水画在初期发展之时的画学思想。遍观中国的绘画史,以“象”问道是一个重要的内核,对“道”的追寻一直存于其中。


  在中国绘画之中,对于“道”的表现大致可分为三种层次,第一种层次可为以图说教,即将绘事作为道德、教义的绘本,以此达到教化之功,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开篇即说,“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绘画附以教化功能的作品在注重人伦关系的中国传统社会最为常见。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中即以遵循儒家女德的榜样形象来教导和规范贵族女子的行为。同样,在民间佛道绘画中,对于神佛与教义的表现则是最形象的表法手段,从教化层面这些功能确和六籍相当。这是以绘画之能表现儒、道、释三家中基础秩序的以图说“道”。第二种层次,是将自然物像和内心世界相统一的以心问“道”,特别体现在中国文人画家的思想之中,绘画从画工画追求形似而转向于言志怡情之用。元四家之一的倪瓒在画竹时题跋:“余之竹聊以写胸中逸气耳,岂复较其似与非,叶之繁与疏,枝之斜与直哉?”在文人画家的绘画观里,绘画最重要的是将客观世界内化为心相,并从心源抒写而出,表现心相与逸气,至于是否形似,则并非文人绘画追求之第一要义。文人通过心相的表现,在抒发胸臆之时,直接以心问道。特别是山水画中,文人以“卧游”为需,图写山水,闲居理气,拂觞鸣琴,披图幽对,坐究四荒,以此澄怀观道。中国传统文人画其本质是文人借助绘画的方式表达悟道的目的。


  文人绘画的造型规律影响甚远,近代齐白石用自己的实践和感悟总结到:“作画应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文人画的造型终是在“形似”范畴之类,并未进入抽象之境。“抽象主义”一词来自于西方现代主义绘画中的一种风格样式,中国自古以来虽无“抽象主义”一说,却在绘事之中一直有着抽象的存在。唐代张彦远已经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他在《历代名画记》开篇中引用南朝颜延之的论述:“图载之意有三,一曰图理,卦象是也;二曰图识,字学是也;三曰图形,绘画是也。”这里“图理”“图识”都是中国图绘的抽象存在。其中“图识”发展为书法艺术,书法的抽象表现被丰子恺先生认为是中国艺术的最高代表。而熊秉明先生也认为:中国文化的核心是中国哲学,书法是中国文化核心之核心。也就是说书法艺术最能体现中国文化之“道”的。而这种“道”存在于书法的抽象性表现之中,抽象超越了形似,这正如《老子》所言:“道可道,非常道”,道是不可言说的,在绘画之中不落实到具体之象之中才是最高范畴的无形之“道”,正所谓同样颜延之所言“图理”即“卦象”,从“八卦图”到“太极图”,这些图像直接是“道”的显现。“一阴一阳之谓道”,“太极图”即是“道”的“图理”。然而“图理”虽是图绘,还不能归为绘画艺术的范畴。“绘画艺术”这一词是近世以来在中西文明交流中新生的词汇,其中“绘”是指画家表达与制作的过程,在中国文化语境里,通常以“书法用笔”的书写技术来表现需要表达的内容,能进入“艺术”的层面,则须有艺术家个人思想、性情与独特的语言贡献。很显然,“图理”是“道”的图识,而非个人情感的表现,“道”是永恒的,因而“图理”也是永恒的。当人类进入现代社会之后,传统社会的一切图像元素皆可能成为重新演绎和表达的源泉。而从“卦象”衍生的“图理”同样成为中国当代艺术创作的图像资源。当代艺术家将中国文化中的“图理”作为创作的缘起,将对于“道”的终极追问作为目标,则会生成一种全新的中国当代艺术的抽象形式。这就是中国绘画之中以图问“道”的第三种层次,则是超以象外,得其环中而成的“象道”。


  艺术家以绘画的手段进入“象道”这个层次,是需要极大的机缘与悟道的能力的。通常由两个途径,一是由画入道,由画入道者一般是专业的画家,他们在绘画的实践探索中将人生经验不断以图像的形式接近“象道”的境界。绘画者能够将中国传统文化的感受通过类似抽象主义的图式表现出来,体现画家内心的“道”之象。中国绘画史上能进入此境界者寥寥数人,如山水画家黄宾虹,他集中国山水画之大成,将古典主义山水以较为纯粹的笔墨进行重构,在笔墨的叠加之中呈现“浑厚华滋”的黑白“象道”,赴法国留学的朱德群和赵无极在西方现代主义的启发下以抽象主义的形式表现东方的哲学意蕴,在抽象性元素表达中接近道之内涵,这三位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家以他们的艺术实践以致“象道”之境。由画入道体现了艺术家在艺术表现中的境界,同时也是艺术家个人在艺术人生中悟道的境界,由画入道即是由技入道的一个面向。还有一种是由道显象,这是一种建立在对“道”的体认和感悟之上的修为,并能将道的“知”落实到具体的“行”之中,他在证道或是传道的过程中能够以“象”的方式呈现出来,当然,前提是必须具有书画艺术的基本的技术能力和形式美感。这类人通常是追寻大道且极具艺术感觉的修行人。自古以来,修行人中,“象”“道”同构者而进入象道之境的不乏其人。


  从艺术生成的视角来看,康烆的艺术即是“道象同构”,由道显象,并能进入“象道”之境。出生于70年代的康烆是一个传统文化的坚守者和践行者,特别是对中国本土的道家文化,因为机缘他能在名师的指点下进行了系统而全面的学习和研究。中国传统文化注重知行合一,经过多年的研习,康烆不仅长于道学,而且在实践层面能够融会贯通、学以致用,成为当代传统文化的力行者和推广者。康烆对于道家图像特别敏感,特别是那些神奇而又抽象的卦象和符文,他能从“图理”之中寻找与书画艺术的融通,为了能够使符文更具力度和美感,康烆从书法入手,勤习隶书,并以隶意进行书写,而使符文具有书画之趣。这是他由道及画的技术基础。正是由此,他逐步链接了颜延之所提出的“图理”与“图形”之间的通道。“图理”的抽象意味和西方现代主义中的抽象主义有相似之处,当康烆看到旅居法国的朱德群、赵无极的抽象主义绘画的时候,触发了他进入艺术创作的灵感。道德经中以“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来描述道之象,这种象不是具象存在,而是一种超越世象的想象。这种象必须具备一定的修行境界的人才能感知。康烆将感知的道象,借用抽象主义的语言,尝试着表现出来,进入了艺术表现的新境界。


  对于康烆来说,他拿起画笔,将对与道象之感悟用抽象的方式表现出来,并以《观天之道》命名他的系列作品。中国哲学的源头来自于先人对于观天的感悟,依天象而演化乾坤,在日月轮转之中,先人追寻道的本原。康烆希望通过象道之现,将道对于中国文化的投射以艺术的方式呈现出来。他的《观天之道》包含“礼”“易”“九歌”“庄子”等系列,这是对于文化经典的图像转译,但并非是简单的图像再现,而是“道象”之悟的表达。他用图像表达对于传统文化的体悟,将自己修行境界中对于传统经典中“象”的对境表现出来,并以艺术的方式阐释经典文化,把观者带入到“象道”的感悟之境。这是中国历来修道者从未做过的事情,同时也是抽象主义绘画在主题与境界上罕有所及的尝试。


  他在“礼”的系列中,有一组表现《宫》《商》《角》《徵》《羽》传统五音的作品,五音的产生是先人从世界构成的基本元素“金木水火土”五行出发,从自然之音中提炼出“五音”。“五音”源于自然,是自然中本来就存在的,是先天之有的道的形式之一,也是人与天相沟通的路径之一。“五音”是通过“耳识”而感知,但在进入“道”的层面,对于“五音”的感受是可以转换成多种形式的,对于画家而言,可以以图像出现,对于诗人而言,可以以诗意出现,这就是通常所讲的“通感”,“通感”须有较高的修养才能达到。而康烆是从修道的层面进入这样的境界的,从这个角度来说,他的绘画也可以作为其修行境界的验证。而“五音”图像以虚幻的字法为形迹,似是漫不经心而成,实是其中内蕴深刻。由“道”及“象”是他的抽象艺术生成的根源。同样,在色彩表现之中,他追寻“道”之源头,浑沌之初的色彩意象。在元初天地未生的环境中,色彩是艳丽夺目、变幻无常的。当康烆感悟到“道”的本元之时,必然会显示宇宙深处绚烂的色彩。今天科技的发展能够借助仪器看到银河系暗夜之中的星河璀璨恰恰证明了人类对于浑沌之初色彩的感悟。这便是康烆绘画中色彩的起源。他的抽象绘画中的色彩直接来自宇宙深处的大象,以此俯察世间万物品类,勾连了人、自然、宇宙的内在关联,进而达到天人合一的状态。康烆对于绘画的物质性有着多样的探索,他不拘泥于中西画种、物质材料的限制,从纸本到布面,在多种颜料与画面的尝试中,探索表现可能性,从放笔书写到多重肌理都为了达到意象的完美呈现。康烆对于意象的把握是感悟之境,是一种直觉的显现,是一种来自于本心的,对于宇宙直观的见性之境。因而他的抽象主义的色彩是纯粹的、自然的流露。


  若用抽象主义学术话语界定康烆的绘画,实是流入了世俗话语的窠臼之中,他的绘画是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之上,同时又受西方现代主义风格启发下而形成的具有现代性的视觉艺术。就从艺术语言来说它融汇中西,但它的精神内核化生于中国文化中所提出的“道”,它是依“道”而生成的“象”。而“象道”之境提供了中国文化寻根路径的一种可能。康烆由“道”及“象”之路的意义在当代对于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正如他所言:“希望看到作品的每一个人,都能有自己的‘条件反射’”。(作者:王雪峰,系中国美术馆研究馆员)


  【康烆部分作品鉴赏】


360截图20230617131434188.jpg

  《九歌·东君》布面油彩160cmX100cm


360截图20230617131439804.jpg

  《九歌·河伯》布面油彩70cmX50cm


360截图20230617131445761.jpg

  《九歌·湘夫人》布面油彩150cmX120cm


360截图20230617131453460.jpg

  《九歌·湘君》布面油彩100cmX100cm


360截图20230617131458942.jpg

  《九歌·云中君》布面油彩200cmX143cm


360截图20230617131506847.jpg

  《礼·五音·宫》布面油彩180cmⅩ90cm


360截图20230617131514783.jpg

  《礼·五音·商》布面油彩180cmⅩ90cm


360截图20230617131521761.jpg

  《礼·五音·角》布面油彩180cmⅩ90cm


360截图20230617131529474.jpg

  《礼·五音·徵》布面油彩180cmⅩ90cm


360截图20230617131537293.jpg

  《礼·五音·羽》布面油彩180cmⅩ90cm


(责任编辑:明月)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发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