丑墨不丑——谈王宗泽书法
文/余超英
2020年12月11日   03:19 | 来源:中国发布网
  和王宗泽老师相识已经43年了。我们曾在一个学校教书,亦师亦兄亦友。虽然随后的大部分时间不在一个地方,但是三大爱好使我们心性投机,心心相印:书法、文学和乒乓。每次相见,我都要拜读他的作品:高古率性而不艳媚。有一年春节,我走河东亲戚家,当看到大门两边刚劲古朴的对联,便感到生活美好了许多,我说这是宗泽老师的字,亲戚很诧异我能看出来。是的,人对美的东西都有深刻的记忆。王宗泽老师的字像中条山上迎风傲然的松柏,刚劲挺拔;又像黄河之水,在河东大地蜿蜒曲折徐徐流淌,舒缓自然。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学习书法有一股灰色潮流,不少人认为追随二王、崇尚古法、探究俊美会被人诟病,甚至成了“危险的方向”。但看到王老师对美的坚守,我很是佩服和赞同。所以,当看到他的斋号为“丑墨斋”时,我却不以为然,贸然质疑于前。他解释道:“一是2013年在中央电视台书画频道接受张旭光、刘洪彪、卢中南等名家点评指导后,发现自己以前所谓的作品,充其量只不过是写字。虽然不属丑书,但离经典、离真正的书法还有很大的距离。只有放下自己,靠近前贤,才有可能步入书法殿堂。其二是通过学习,眼界提高了,方知中国书法博大精深。面对经典,我们自己显得很渺小,只能说是一只相貌怪异的丑小鸭。但只要有理想、有追求,经历千辛万苦,重重磨难之后,终会长成白天鹅。人啊,得有自信。其三,激励自己在书法道路上,要活到老,学到老,即使小有进步,也要临池不辍,永不止步。也算是鞭策、警醒自己”。他的一番话,让我顿悟孙过庭所言“自鄙者,尚屈情涯,必有可通之理”的真谛。可见,他对美的追求之坚定,对书法之敬畏,对自己要求之高标。“丑墨”,承载着主人的文化修养和高超技法,夹风,带雨在心灵的白宣纸上追求的是大美。丑墨不丑矣!
  
  作为几十年的好友同道,我对宗泽老师书艺的变化和提高有切身的感受,他早已从爱好者蜕变为一个书法家。看到他巨大的成绩,我想起孙过庭论学书三境界:“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初谓未及,中则过之,后乃通会。通会之际,人书俱老。” 宗泽老师已跨入第三境界。他的跨越是来自数十年孜孜不怠的研习和耕耘。我又对他的自谦进行了“驳斥”:我认为“写字”还是根本,遥想当年,宗泽老师是我们技术学校唯一的语文课老师,他的“三笔”书及其认真漂亮,给学生静雅、端庄、纯美的熏陶,上世纪八十年代没有电脑打字,学校的标语通告等等,大量的应用书写多由王老师承担,和他做人做事一样,书法在他手下没有一笔是含糊轻率的。他是经过多年千辛万苦的探索,在已能“险绝”基础上再现“平正”,是通会之际“人书俱老”、艺术内涵丰富、充分个性化的返朴归真。是一种出乎自然、“随心所欲不逾矩”的理想境界。
  
  从宗泽兄的作品中不难看出他认真研习过章草、张玄、锺张、二王、书谱、苏黄、松雪、尹默,汲取之由形似而内理,、由章法而线条,他曾“程门于京城名家案前”,虽然很重要,但是我认为对宗泽兄影响更为深刻的是他一直在河东一带生活工作,古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河东大地的书法血脉滋养着他。诞生在河东蒲州的《祭侄文稿》,颜真卿手里除了悲愤还夹带着河东蒲州灵动和厚重的文化;魏晋时代古朴厚重的《张玄墓志》,河东安邑(夏县)是书圣王羲之的老师--书法理论家卫夫人的故里,河东地区历朝历代耕读传家,崇尚书艺,这些都对他学习书法有润物细无声的影响。
  
  宗泽兄是大学中文系背景,有比较深厚的汉语国学功力。文字的内涵之美,汉字的传统之意,他了然在胸。他主张以文养书,以书励人,擅长自作诗词联语,且常常看人下菜碟,能给人以启迪、警示、激励的正能量,词雅调清,耐人回味。他的字透露出静美敦厚、温文尔雅的文人书法气息。他那翰不虚动,下笔有由,心中有书,疾徐应手的平素训练,造就了他独特的看家功夫,然又能达到心忘于笔,手忘于书,心手达情,书不妄想的情境,其作品探到了书法之本质,当是顺其自然的事情。
  
  不过,要说不足,我觉得,若能在沉稳厚重的线条造型上再稍加一点灵动感,在章法变化上再丰富些,可能会更好些。
  
  丑墨不丑,诚为大美,宗泽老师书法是也。
(责任编辑:周建设)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发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