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弥渡不想媳妇。”这句流传了千年的民间谚语,在云南无人不知。古往今来,无论是阳春白雪的墨客骚人,还是满身泥土味的下里巴人,无不展开联想的翅膀,遨游在想象的空间,引起广泛的热议,生出许许多多的••••••
然而,到了弥渡不想媳妇的真谛,其间的生生恋恋,曲折婉转,谁能知晓,谁都很想知晓。
广告牌
其实,到了弥渡不想媳妇不仅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而且具有广泛的人文外延。
到了弥渡不想媳妇,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畅想吧,到弥渡来感受吧!
美丽传说
传说唐僧师徒西天取经途经弥渡时,被弥渡的美景、物产、人文所迷,小憩数日。一日游览天生桥,进了“老君磨豆腐洞”,走啊走,山洞总也走不到尽头,猴头性起,金箍棒一捣鼓,师徒四人出来一看已经到了祥云青华洞。从此,留下了青华洞“碗大一个天”的景观。后到了西天,在和西天极乐国王谈论大唐东土的风土人情天时说到东土大唐的弥渡,把弥渡赞誉为人间天堂,气候适宜,土地肥沃,物产丰富,那里的人们勤劳勇敢,聪慧美丽,豪爽大方,热情奔放,与你的极乐王国相媲美。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此番谈话被国王的三太子,四太子听到了,俩人相商一定要到这个地方看看,说走就走,两人备足干粮,撇下新婚娇妻,跨上神驹直奔弥渡而来,走了七七四十九天,历经三七二十一难,翻越千山万水到了定西岭,眼前一亮豁然开朗,放眼弥渡坝阳光普照,炊烟袅袅,笙歌燕舞,真是人间仙境。两人相商一人从坝子北,一人从坝子南进入弥渡坝,在坝子中间相遇。进入弥渡坝后,兄弟俩被弥渡的美景,物产,人文,特色小吃,漂亮贤惠勤劳的弥渡姑娘,热情大方好客豪爽的弥渡人迷恋流连忘返,留下了“到了弥渡不想媳妇”这一千古绝说。现有三太子庙,四太子庙为证。
佛家情缘
弥渡,一个神秘的弥漫着异域色彩的名字。弥渡在远古时代是一个浩瀚的水乡泽国。《赵州志•弥渡考》载:“兹土崇山环谷,水道众多,众水汇聚,汪洋若海。”红河源头毗雄江从九顶山向南,毗雌江从多祜大山从西向东在龙王庙山脚下交汇,在苴力锁云渡被堵,行者易迷津,故为“迷渡”。弥勒佛祖法眼识金,看中这里山清水秀,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人民勤劳聪慧,化身蛟龙打通锁云渡,使“泽国”之水南下入礼社江并澜沧江汹涌澎湃归太平洋,消除了水患。
弥渡,一个带有些许禅意的名字。弥渡的先民焉信佛家因果轮回,冥冥之中有报应,善施善报,恶施恶报的箴言,为感佛祖恩德,就把“迷度”改名为“弥渡”。弥就是弥勒佛的弥,渡就是普度众生的渡,弥渡的含义就是弥勒佛到“迷渡”消除水患,普渡众生。弥勒佛祖笑口长开,笑的就是勤劳聪慧的弥渡人民生生息息,代代相传,诚实守信,善始善终,把弥渡这个山清水秀,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的地方,建设成为美丽富庶、人见人爱,人人向往的人间天堂而开怀。
悠久的历史
“六诏咽喉地,群蛮割踞雄。彩云通汉使,铁柱启南蒙。戎马当年竞,车书此日同。昔日白子国,不复有殊风。”清朝诗人司均的《白崖》一诗,道出了弥渡悠久的历史源流和区位优势。弥渡境内有红岩合家山、弥城镇天生桥、苴力营盘山、寅街龙王庙山等多处新、旧石器时代遗址。其中,最有名的有龙王庙山旧石器时代遗址和营盘山新石器时代遗址。据云南考古界权威考古学家张增棋先生考证,龙王庙山旧石器时代遗址距今已有六千年多年的历史。营盘山新石器时代遗址范围大,有近十万平方米,文化堆集层厚,文化遗存物众多,出土了大量的陶片和石器,具有较高的考古科研价值。足以证明在新旧石器时代我们的先民就开始在这块土地上创造了人类文明的历史。
扶永发先生《神州的发现•山海经地理考》专著中认为,《山海经》中记载的多处地名均可在今天的弥渡发掘到地理特征,也最符合今弥渡的地理特征。他说,黄帝及炎帝的葬地就在今弥渡寅街镇境内的景东坡上;帝丹朱、帝舜、(皇帝的儿子和孙子)葬于弥渡寅街镇勤劳村委会境内的仓房山之上。
《僰古通纪浅述校注》载:“公元前109年(汉武帝元封二年),汉武帝遣张骞……通道南滇,册封哀牢夷第八族牟苴颂四世孙仁果为滇王。”都白崖(今弥渡红岩),建白崖城,号“白子国”。现代著名史学家向达先生《南诏史略论》:“据说九隆氏八族四世孙名仁果,生当汉代,传十七世至龙佑那,蜀汉建兴三年(公元225年),诸葛武侯南征杀雍闿以后,遂以龙佑那为酋长,代替雍闿统领诸部,赐姓张氏,是为有姓之始,乃建白国,龙佑那之十六世孙张乐进求,受唐封为大将军云南王。至唐太宗贞观三年(公元629年),张乐进求禅位给南诏蒙氏细奴逻,于是,南诏蒙氏遂代白国张氏而兴,立国号曰封民。”弥渡,白子国存续了800余年,对推动洱海地区社会发展、生产力的发育程度,文化及社会生活都带来深远的影响。
弥渡,唐以前就有了自己的行政设置,公元前109年,汉武帝有事西南夷,弥渡就纳入了中华版图,属益州郡云南县地。公元225年,弥渡地方属云南郡云南县地。在历经南北朝272年间,没有新的建置,弥渡地方仍属宁州云南郡云南县地。公元738年,皮罗阁为云南王,建立了南诏。南诏置十赕,七节度,二都督。弥渡地方置勃弄赕,属南诏十赕之一。治地白岩。公元937年段思平取得政权,改国号大理,所辖疆域以府或郡领属,先后建立了“九府七郡”,弥渡地方属天水郡。1276年,赛典赤革军事性行政机构,在云南行省下设路、府、州、县,弥渡地方置建宁县。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弥渡地方置定西岭巡检司,设流土官各1人。迷渡市(即弥渡街)设巡检司,设流官1人,属大理府赵州所辖。清代,清沿明置,弥渡地方仍设有白崖巡检司、弥渡市巡检司。雍正九年,云南总督鄂尔泰奏请裁白崖巡检,移大理府南关分府通判驻弥渡,为弥渡市督捕通判,署址弥城西街。
弥渡现存的,全国唯一的,铸立于公元872年,距今已有一千一百多年历史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诏铁柱见证了这一切。作为南诏腹地的弥渡,在公元749——754年唐诏间爆发的“天宝战争”中,留下了数以万计的大唐散兵游勇,这些人带来的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古朴苍劲的黄河文化及缠绵婉转的长江文化与弥渡本土文化相融合后,使弥渡迅速确立了滇西粮仓和蔬菜王国的地位。
灿烂的文化
来自二千五百多年前的、那鼕鼕的鼓声,就在耳边响着。那是苴力三岔路、青石湾出土的战国铜鼓的声音,从遥远的战国早期传来,从秦汉传到南朝,从南朝传到唐宋。越过白子国故都,涉过红河源头九顶山麓,毗雄江畔,这段路走了二千五百多年。这就是“活”着的铜鼓“藏”着的文明。
弥渡,古滇西茶马古道南来北往,东进西出的交通要冲,十字路口,驿站枢纽,“六诏咽喉”。从这里,往西北可以迅速到达洱海,进入西藏;往东可与姚安、弄栋相联系,进入中原地区,往南到达普洱茶产区,往西北可通博南、永昌达缅甸到印度。2000多年以来,南来北往,东进西出的官家、差人、做买卖的商人、传教的和尚、迁徙的民族部落……他们在这条古道上流动着,印度文明,西域文明,西亚文明,东非文明,西藏文明,中原文明等诸多文明,澜沧江文化,哀牢山文化,苍山洱海文化,玉龙雪山文化,高黎贡山文化、古道马班文化等诸多文化,通过茶马古道的连接,引发大规模的交流,弥渡境内茶马古道上所有官定的哨铺,正是多种文化汇集交融的场所。独具的区位,茶马古道的连接,多元文化的相互叠置交融,形成弥渡清晰的文化分层,丰厚的文化积淀,完整的文化系列,产生了独具特色的弥渡花灯,弥渡民歌,使弥渡成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聚宝箱”。
在科举时代,弥渡有过六科六亚元的风光,震惊朝野。而最有名的则是清代的龚勃、师范、谷际岐、李彪,在中国的近代史上留下浓重的墨迹。
新中国成立后,弥渡便成为云南文化界的焦点之一,成为文化工作者的创作生产基地,国内的许许多多的文化工作者到弥渡体验生活、采风。收集、整理、创作了大量的文艺作品,成就了一大批文化名人和专家。弥渡民歌《小河淌水》、《十大姐》、《绣荷包》、《弥渡山歌》成为国内著名的音乐品类,《小河淌水》唱响世界,誉为东方小夜曲。
弥渡灿烂的白子国古文化、南诏古文化、彝家兵马大元帅李文学抗清的近代史文化、茶马古道马帮文化、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歌文化、花灯文化,璀璨辉映,构成弥渡群众文化基础广泛,文化品牌响亮,文化底蕴深厚,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
区位优势
弥渡县地处云南省西部,大理白族自治州东南,国土面积1523平方公里。弥渡在汉代,就有清溪古道南方丝绸之路——茶马古道从四川,经洱海地区,过剑川,出弥渡,到东南亚各国。《蛮书》载“从拓东节度城对苴咩城古驿道的站宿中有北崖驿。从龙尾城向南蒙舍路,向西永昌路,向东北崖路”。说明从唐朝起,弥渡就远可通四川到京城长安。《赵州志》载:“嘉买村、定西岭、龙门驿、大庄街、龙马塘、马食铺(今弥渡密祉文盛街),均为官定的哨铺。”这些古南方丝绸之路——茶马古道的驿站,是南来北往,东进西出的军政要员、达官贵人、官商巨贾、僧侣游客的驻足之地,他们在这里吟诗作对赏花灯,唱歌跳舞做买卖。既带来了北方文化的阳刚之美,又带来了黄河文化的古朴苍劲和江南文化的婉转缠绵。这些风格迥异的文化,与南诏本土文化相互交融,从而形成弥渡人民豪爽奔放、文雅大方、热情好客的民风民俗。无论你是来自何方,无论你的身份贵贱,只要是到了弥渡的客人,都会受到无微不至的款待,感受到宾至如归,回家的感觉。
如今,在云南面向东南亚开放的桥头堡建设中,弥渡作为大理滇西中心城市“1+6”城市群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正极力把自己建设成为花灯民歌文化大观园,小河淌水原生态民俗风情园,云南桥头堡大通道上大理滇西中心城市的康体休闲后花园,人们云南旅游的目的地之一。
丰富的物产
《赵州志》“白崖熟,一郡足”足以说明弥渡在古益州郡的粮仓地位。在远古自给自足的自然生存条件下,人们只要有饭吃、有衣穿,吃得饱穿得暖,就很满足,很幸福了。因此,弥渡得天独厚优越的自然环境和条件,就成了人们向往的地方,心目中的世外桃源。弥渡坝子占弥渡1500多平方公里国土面积的8.7%,但弥渡33万人口的80%以上都居住在坝子中。弥渡坝子水利设施完备、气候温和、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成就了弥渡滇西粮仓的作用和地位。
在现代,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领导下,弥渡人民兴修水利,大干农田基本设施建设,使沟成渠,田成块,路成网。试验田稻谷亩产1.5吨(单产),把弥渡建成了云南的粮食生产基地,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良种生产基地,烤烟生产示范基地,畜牧业生猪禽肉生产基地……各种时鲜蔬菜畅销全国乃至东南亚各国,出产的大芋头个大味纯,可达十多斤一个,在云南很有名,外地人戏称弥渡人为“大芋头”,盛产的紫皮大蒜,蒜素极高,在东南亚很有名。
优美的自然风光
弥渡坝子在云南高原众多的坝子中,是一个最富庶、自然风光最迷人的坝子。在15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到处都是让你流连忘返,目不暇接的自然美景。
天下无双境,人间第一桥的“天生桥”,在距县城东南3公里处,两山峡谷,曲径通幽,峡谷深处,东西峙壁矗立,一石飞架两壁,天堑变通途。“天桥十景”美不胜收——冬谷梨花、天桥挂月、东峙探密、西峙桂香、天挂瀑布、龙潭观鱼、仙人高卧、五老悬空、水石清华,福地溶光。诗云:石壁生成左右,天桥飞架东西,流来亘古金滩,美景天下无双。
密祉省级旅游小镇太极山省级自然风景名胜区,方圆25.63平方公里。最高峰太极顶,海拔3061.4米,为南诏开国帝王细奴逻避难牧耕之地。由13山分脉,9溪合流,有漫山成片的原始杜鹃林及世界罕见的突尖杜鹃和珍稀马樱杜鹃构成杜鹃花海,独特的地理环境,使太极山风景区成为天然氧吧。
还有梦幻雾本“桃花源”、玫瑰花海、五台山红色记忆……
弥渡原生态的自然风光构成。
花灯艺术之乡
弥渡是云南花灯的发祥地之一。弥渡花灯起源于唐南诏时期,形成于明代初、中叶,普及于明末清初,发展壮大于新中国成立以后,唱响跳红于二十一世纪初。弥渡花灯历经千年,世代相传。从初期的祭祀的、自娱自乐的花灯发展成为具有自娱性、娱他性、祁神求福性的花灯;从簸箕灯、团场灯、边舞边行的过街灯到折子戏、本子戏、大型舞台戏;从祭坛、院坝搬上了艺术大雅之堂;从山区到坝区、到城区;从有数的花灯窝子发展到村村有灯班,处处闹花灯。弥渡县因其花灯的普及和地位,成为中国民间花灯艺术之乡。
十个弥渡人,九个会唱灯,一岁的娃娃,两岁的灯龄。弥渡花灯体现了人类古老的自然崇拜及后期各民族间对道教、佛教、儒教各种宗教思想意识的崇拜,传承着悠久的社祭文化,蕴含着众多的历史信息和记忆;弥渡花灯体现了边疆各民族历史文化融合后对相应历史的回顾;弥渡花灯是弥渡地区民间一项重大的艺术展演和广大人民群众自娱自乐的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载体。他的群众参与的广泛性、内容的丰富性和形式的多样性,已成为弥渡各民族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不开或缺的一部分。在弥渡,几代人都跳花灯的花灯世家比比皆是,在灯场,老到七八十岁,小到五六岁,甚至吃奶的婴儿被母亲背着几代人同场翘灯的并不稀罕。2004年,弥渡县委、政府命名、授匾、表彰了100户“花灯世家”。
弥渡花灯虽属一体,但各有各的特点,密祉灯班长于唱功,腔调柔软圆润;姚芹灯班善于歌舞,崴步轻盈;苴力灯班重视讲口,台白幽默滑稽;马房灯班的折子表演认真,故事生动;牛街地区的灯班,花凋中吸收了不少彝族山歌和打歌调的音型和节奏。
弥渡花灯的演唱活动,坝区从农历正月初一开始止十二三结束,称“太平花灯”,密祉、牛街则于正月十五六大闹花灯,称“元宵花灯”。密祉的元宵灯会是弥渡花灯的浓缩与概括,它的组织的自发性,民众参与的自觉性和广泛性,以及灯会活动内容的丰富性,是国内现存规模最大的原生态花灯灯会,是花灯文化活化石。
花灯因弥渡跳红中国,弥渡因花灯走向世界!
民歌之乡
踏歌祭祖
“月亮出来亮汪汪,想起我的阿哥在深山,哥像月亮天上走,妹是山下小河淌水清幽幽......”;“小小荷包双丝双线飘,妹秀荷包挂在郎腰......”;“山茶(那个)花来(嚜)山茶花,十(呀)个大姐十支花......(小呀哥我说给你)谁(呀)爱劳动嫁给他”;“山对山来岩对岩,小河隔着过不来哥抬石头妹兜土,花轿搭起走过来”。当你听到这婉转清新,赏心悦耳,优美动听,古朴典雅的民歌声时,怎不会牵引出你的激情满怀,牵引出你的多少牵肠挂肚,多少的希望,多少的等等,多少的追求,多少的翘首以盼。这就是弥渡民歌带给你的境界,诗情画意。
“弥渡民歌”作为一个音乐名称逐渐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成为我国知名度很高的著名音乐品类,这就是奇迹。当云南本土歌唱家黄虹在莫斯科世界青年联欢会成为演唱弥渡民歌《小河淌水》第一人时,当歌唱家宋祖英在世界最高音乐殿堂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唱弥渡民歌《小河淌水》时,当《小河淌水》改编为《今夜月明》唱响2008北京奥运闭幕式时,当弥渡民歌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时,作为中国人、云南人、弥渡人,难道你不激动和自豪?!怎不燃起你热爱家乡,建设家乡,创造美好生活的豪情满怀!!!这就是文化的魅力,品牌的效应。
弥渡民歌是弥渡地区多元文化相融合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它不仅融合了本土民族文化艺术元素,而且吸纳了外来文化精华,在新中国成建制的2千8百多个县中,唯有弥渡县生产了《小河淌水》、《弥渡山歌》、《十大姐》、《绣荷包》四首在全国乃至世界都有名的民歌,这就是奇迹。
旅游胜地
山水风光、文物古迹、人文景观、歌源灯乡、民族风情,构成了弥渡独特丰厚的旅游资源,使弥渡成为花灯民歌百花园,小河淌水原生态民俗风情园,云南旅游的目的地之一。
弥城文化胜迹旅游中心。主要景点景观包括南诏铁柱庙及踏歌会、天生桥及庙会、天桥营锁水阁、弥蒙古驿道、鸟道雄关、朝阳寺、王母阁、文笔塔、北总旗温泉、高芹温泉、夹石洞温泉、石咀温泉、青螺古坊、双龙海塘、花灯广场、县城风貌等。在这里,你可放松心身,尽情享乐。
密祉生态文化旅游片区。主要景点景观包括太极山省级名胜风景区及太极山朝山会、密祉元宵灯会、密祉大寺、文盛街茶马古道驿站、《小河淌水》词曲收集整理者故居、源头桂花箐千年古桂、亚溪河、凤凰桥、珍珠泉等。在这里,你可以尽情享受大自然的恩赐,品尝全席豆腐宴、鉴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弥渡花灯,其乐融融。
红岩觅古休闲度假旅游片区。主要景区景点包括南诏帝王避暑和祭祀祷告之所高娘寺(谷女寺)、北崖城遗址、金殿窝遗址、定西岭古驿道、大坝水库、东山国家森林公园、永增玉皇阁、五十三村玉皇阁等。在这里,对历史的回顾,你将感受到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和伟大创造力。
牛街历史文化、民俗文化旅游片区。主要景点景观包括李文学纪念馆,起义遗址、起义帅府旧址、独树成林、泰山庙、泰山崖飞来寺(观音阁)、天生营自然风景区、阿尼山歌会、灵宝山歌会等。在这里,你将尽情享受到古朴淳厚的民俗民风和原生态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魅力。(作者:余述祥)
作者简介:
余述祥,1955年生,男,汉族,云南弥渡人,文化管理及文化工作者。长期从事政府文化、文物、图书管理工作,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深入研究,具有一定造诣,主持主导弥渡花灯、弥渡民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申报工作。有关政府文化管理的论述,被国家行政学院博导、教授收为专著案例。喜欢文字,有数十万字的论文、散文、小说、诗歌作品发表于国内主流报刊、杂志媒体、网络平台。退休之余用文字书写生活,让生活充满阳光。
微信公众号
(责任编辑:中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