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防城港:打响“国门文化”品牌 创新发展民族文化
2022年01月20日   11:16 | 来源:文旅中国

  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市地处祖国的西南端,沿边沿海靠山,聚居着壮、瑶、苗、京等少数民族,还是全国唯一的京族聚居地。民族团结关系着国家安全、边疆稳定、社会安宁。为此,防城港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为抓手,立足本市“边、海、山、民”特色文化资源,发挥与东盟国家“地缘相接、海缘相连、文缘相通、人缘相亲、城缘相交”的优势,走出一条利民惠民、特色鲜明的民族文化创新发展之路。


61e8c9e9401bbe7a003d31c4.jpg

当地群众在砧板陀螺非遗传承示范基地开展竞技活动


  国门文化大院,让精神生活丰富起来


  华灯初上,中越边境线上的那丽村欢声笑语不断,一群年轻人正在国门文化大院里打陀螺。被评为二类国门文化大院的那丽村,不但按照一类国门文化大院标准的“一院十有”建设了舞台、书屋、宣传栏等文化设施,还在国门文化大院内建起了一个陀螺场,为开展砧板陀螺传承活动提供有利条件。


  在那良镇的里火口岸,参与边贸互市的边民有近2000人。每当中午闭市时,边民喜欢结伴前往不远处的里火国门文化驿站,阅读、下棋、观影……这里每天接待边民四五十人。


61e8c9f9401bbe7a003d31ca.jpg

群众在国门文化驿站阅读


  自2015年以来,防城港市以距边境线20公里以内的乡镇和行政村为基础,启动“国门文化大院”工程,按照“一个文化综合楼、一个舞台、一个书屋、一个篮球场、一个宣传长廊、一套不少于10件的健身设施、一批数字化服务设备、一名文化专管员、一支国门文艺队、一支体育队”的标准开展建设。同时,在里火口岸、东兴口岸、峒中口岸陆续建设国门文化驿站,为参与边贸活动的边民提供休息、娱乐和学习的场所。


  这几年,大院和驿站不断丰富和拓展其内涵和外延,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前,还有越南边民纷纷加入助兴。“防城港市有长230公里的陆地边境线,分布着59个沿边村落。”防城港市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副局长黄洪波说,建设国门文化大院和国门文化驿站不仅满足了当地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更赋予了它们爱国固边、睦邻友好的意义。


  非遗保护示范,让民族文化传开来


  防城区那良镇高林村是个大板瑶村寨,多彩的民族风情引来越来越多的游客。该村在国门文化大院内建立大板瑶服饰展示馆和瑶族刺绣馆,多次举办阿宝节、三月三等节庆活动,成为民族文化传承发展、中越边境文化交融的一大亮点。


  在防城港市的边境线上,分布着壮、汉、京、瑶4个世居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产生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截至2021年7月,全市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71个。


61e8c9e43a997963af967e0f.jpg

大板瑶女子在高林村大板瑶服饰展示馆和瑶族刺绣馆内展示瑶族刺绣


  “保护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是民族团结进步的‘根’和‘魂’。”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公共服务处处长何晓萍表示,防城港市通过积极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建设市非遗馆、东兴京族博物馆以及在国门文化大院设立非遗传承基地、生产示范基地、培训基地等,形成了一条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长廊。


  “防城港市将民族文化保护工作作为打造边海文化名市的重要内容。”防城港市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局长陆健文说,防城港市以京族哈节等13个非遗保护传承基地为支撑,实施京族高跷、独弦琴、大板瑶民俗活动等非遗传承基地建设,在距边境线20公里范围内形成一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展示长廊,在全区率先完成中越边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惠民富民示范带建设。同时,防城港市还在北部湾海洋文化公园修建了民族文化长廊,在北部湾海洋文化博物馆(防城港市博物馆)、京族博物馆长期布置民族文化展览,推动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展示和传播。


  2021年以来,防城港市群众艺术馆利用线上平台开展了“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防城港市非遗项目线上展播和京族民歌线上教学系列课堂。通过不同形式的文化活动,进一步宣传了民族团结进步,促进各民族群众增强文化认同。目前,京族博物馆已被列为自治区级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东兴侨批馆、“大清国钦州界”1号界碑等景区被列为防城港市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


61e8c9e5ecf8a763a35bc06a.jpg

  高林村国门文化大院


  文化惠民富民,让群众口袋鼓起来


  在东兴市竹山村,总长166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边关文化)展示长廊成为该村的网红打卡点。漫步竹林古巷中,游客能欣赏到“京族渔露”“京族风吹饼”“京族围箔”“京族拉大网”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场景、雕塑、生产流程等。


  竹山村毗邻北仑河口景区,是第三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当地充分保护和利用京族优秀传统文化,走出一条以乡村旅游带动乡村经济发展、传承保护乡村文化的路子。2019年,该村接待游客人次102.3万,全村旅游年收入3680万元。

61e8ca983a997963af967e25.jpg

非遗展示长廊的讲解员对游客进行解说


  站在富饶的民族文化富矿上,防城港市将文化惠民、富民当作一项重点工程,不断擦亮“民族文化”品牌。东兴市万尾村依托京族“哈节”和哈亭项目,每年引来大批游客参观游玩,越来越多的当地群众吃上了“旅游饭”。万尾村村支书武明志说,村里有近2/3的人在从事和旅游相关的工作。


  近年来,防城港市将“扶志”和“扶智”相结合,通过打造“文化扶贫”示范带,建立“文化示范户”,帮助山区农民增产增收。在相关文化部门的引导下,各村屯在国门文化大院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本地戏剧、山歌等形式,倡导勤劳致富和科学种养,使“文化扶贫”意识进村入户。如今,山区群众通过发展玉桂、八角、松脂生产和林下种养,收入实现大幅度增长。(作者:郭凯倩 图片来源:防城港市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


(责任编辑:宗元)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发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