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岗:对“武术”何以“中国”的遐思
2018年12月04日   15:12 | 来源:中国发布网

  中国武术是一种以技术为核心的文化形态,也因此对于中国武术的认知和感受,必须从技术入手。这一点很重要。也因此。我们强烈地认为,理解技术是什么以及它是如何形成的,非常重要。
 

  对于中国武术而言,技术给我们带来了博大精深的体系和取之不尽的身体活动财富,也成就了中国武术有别于世界范围内其它技击技术的差异,改变了中国武术对原始人类攻防格斗的改变。这种改变成就了中国武术独特的核心竞争力。
 


 

  “技术由技术构成”。中国武术是一个技术的集合体,其所展示的技术更是在多种技术的构成中形成的。简单而言,就是我们常常挂在嘴边的“踢、打、摔、拿、击、刺”等最原始的攻防格斗技术。这些常常挂在嘴边的技术,其实在人类世界中,在世界的各个角落都是存在的。也就是说它不单单属于中华民族,属于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中华大地。应该说,“踢、打、摔、拿、击、刺”的人类格斗技术也不是中国人独特的发明和创造。
 

  只是到了后来,随着不同民族间的文化知识差异的形成,人们对文明认知的标准的不同,其它民族在其进化的发展过程中“割舍”了那些本民族认为不合理的“技术”后,抽离了那些所谓“不需要”的技术后,分离形成的个性化的格斗技术。就有了:“打”在西方人那里变成了拳击,“踢”变成了“泰拳”和“跆拳道”,“摔”更是变成了今天的“国际跤”“自由跤”“柔道”等,“拿”就变成了所谓的“绞技”“锁技”,“击、刺”变成了“花剑”和“佩剑”,诸如此类的技术分类。这种分类的结果,使得原本人的本能格斗技术不断分化、不断细化,以至后来的所谓科学化的形成,奥林匹克运动的主宰,就使得原本只以保护生命安全为目的的“格斗技术”,开始走向了更加所谓的“精细化”“科学化”的发展轨道。
 

  而恰在此时,由于中华民族天朝大国的相对封闭,中国人相对安逸的安土生活状态, 加之中国人“艺术至上”的生活态度,就使得生发在中华民族文化圈内的“格斗技术”---“踢打摔拿击刺”走进了一个“整体性”发展与并存的场域之中。尽管后来也出现过所谓的“短兵”“长兵”,亦或是今天的“散打”与“推手”。但这些在我看来,也是受西方的“体育运动项目”影响而为之的事情。
 

  在“技术是由技术构成”的理论学说面前,我们只能说域外一些所谓格斗项目的“技术”是单一和局限的。这种局限体现在他们的文化之中,应该就是我们常常比较中西文化时所言及的西方文化的“精细化”作用使然。将复杂多元的人类格斗技术分化成为多种单一的身体行为,就如西方医学将成年人的身体构架割裂为206块骨头来观察研究一样。而中国人将多元的人类格斗技术整体观之与整体运化,则表现出的是类似于中国中医的整体观。也正因为如此,就使得中国武术的技术呈现出显著的多元化特征。这种特征,在一定意义上来看仍符合“技术由技术构成”的理论学说。他们之间的差异,只是体现在对“技术”构成“技术”的“技术”理解不同而已。西方人的“技术”也许只凸显身体的一个部分,而中国人的“技术”是一个宽泛的范畴,追求的是攻防技术的“整体应用”和身体能力的“全部调动”。正是这种“整体观”的文化作用使然,成就了“人类生存格斗技术行为”称之为“中国武术”的美誉。关于这一点我也曾在拙文《从武技到中国武术的历史追述》中,有过详实的论述。

  但就“技术由技术构成”的了理论来看,如果我们仍坚持把中国武术的“技术”细化与分化,力求建构起新的中国武术运动样式,我想这应该是一种对整体中国武术的破坏,是对博大精深中国武术的肢解。到那时,我们所创造创新的“项目”也许就真的不是中国了。

  基于此,我们应该思考:对于当下的中国武术发展,我们是要“文化”,还是要“项目”;是要“肢体行为”,还是要“文化内核”。新时代,捍卫“武术”源于“中国”、“武术”属性“中华”才应该是我们不懈的追求。王岗/武汉体育学院武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北省楚天学特聘教授

 
(责任编辑:中庸)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发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