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为优秀的文化之一,其所积淀的文化内涵是深邃和厚重的。应该说,中国武术是中华民族的魂宝和骄傲。经历了几千年历史变迁中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侵染和洗礼,如今的中国武术已经成为中华文化最具世界影响力的标志性文化符号。可以这样说,世界上没有一种身体文化能够像中国武术那样,极力强调身体运动的“刚柔并存、快慢和处、长短兼容、内外并举、形神兼顾”,其对人体的综合要求之强在全世界的身体文化中独一无二;世界上也没有一项体育运动项目内容像中国武术这样拥有丰富的拳种和流派,长短内容同在,内外两家并肩,南北流派共存,使其呈现出高度的“包容与互鉴”特性。
中国武术不是一种“打”和“战胜”的文化,而应该是一种“实用”的文化。从一定意义上而言,它是一种“保护性身体文化”,而不是“进攻性”“战胜性”的“身体文化”。这种“实用”和“保护性”的文化,尽管来自于人与人的“格斗”和“搏杀”,但由于受中华民族文明的熏陶和影响,其文化产生之初本就开始远离它原始的攻防格斗功能和意义,而进化演变为一种对人的“教化”和“规训”文化。这种对人的规训、教化价值和功能,从整体观之更体现出的应该是“一种人类身体行为中的文明成果”。因为,它是在世界没有进入“制度治理”时代之前,就形成了的“将‘野蛮’关在笼子里,将‘血腥’规避在萌芽里,将‘进攻’置放在防守里”的一种文化形态。这种文化形态具有很强的文明特质。
这种文明成果的所指,在于对人礼让、谦让文明行为的教化和规训。“习武先修德”不是口头说教,更不是一种标榜,它是在个体进行武术学习和实践过程中,必须遵循和坚守的职业理念和法则。所以,中国武术更像是在控制和调养人将动物的身体引导并训化成为“一种有良心的身体”过程。也因此形成了习武之人必须遵守的“手德”“口德”等诸多要求。因为,有身体的良心在,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摩擦、冲突就会少得多,甚至能化干戈为玉帛,进而将人培养成为并学会“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处事境界。所以,只有在生命受到威胁的时候,它才会发生作用,才会展示其“攻防格斗”的意义和价值。反之,它的存在更多地是展示和发挥着它的其它机制、功能和价值。这其中,健康促进的价值最为突出,教育教化的价值最为深远和深邃。
正是中国武术的这种文化意义所指,使得中国武术的在成型伊始,就蕴含着一种强大的文明力量。“这种文明成果的追求表现在中国武术对于“人”原本动物属性的“规训”和“教化”。这种“规训”和“教化”的旨要,在中国武术的实践过程中“无处不在”与“无处不有”。并且,这种中国人创造的文明成果,不单纯有利于个体人的成长,也有利于族群国家的发展,也一定有利于世界未来发展的需求和借鉴。因为,从中国武术现有的内容结构来看,它没有谁优谁劣的评判,多元共存使其特性,多样共在使其特征。
中国武术之所以能够拥有如此之多的拳种流派并且发展延续至今,应该说全在于她能够紧跟时代需要,贴近民众需求,善于吸收和借鉴一切文化并拿来为其所用的特质。纵观中国武术的整体形成,吸收和借鉴不同文化特质的历史痕迹无处不在。它以哲学引领,它与中医为伴,它与兵法融通,它与道家交融,它与佛家牵手,它与艺术勾连,它与教育同工。它在区域中萌发,它在交往中拓展,它在交流中提升,不封闭与不自足是它逐渐成长的动力源泉。正是基于这样的文化发展气度,才成就了今天我们引以自豪并可感、可体、可品的中国武术“博大精深”的美誉。
聚思之,我们认为:在“深化文明交流互鉴”的时代里,在“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进程中,对于走进新时代的中国武术发展之思、之想、之创新和转化,我们只有将中国武术看作是一种中华民族的“优秀文明成果”来认识与发现,来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才应该是我们发展中国武术所标榜的文化自信立场。从“文明”的立场出发,从“文明”的互鉴着手,做好中国武术发展的顶层设计才应该是正确的选择。
(作者简介:王岗:博士,教授,武汉体育学院博士生导师,湖北省“楚天学者特聘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武术文化与发展。)
【本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中国发布网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须注明稿件来源。投稿邮箱:fabugov@163.com】
(责任编辑:中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