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很多学者都认为“休闲文化”是现代西方文化的产物,都认为“体育休闲”或者是“休闲体育”是舶来品,但我不这样认为:因为,在我看来尽管在晚清之后的中国,中华民族几乎没有出现过休闲的生活工作状态。那是因为这一百多年的中国社会发展总是与“被侵略”“被压迫”和“被解放”与“被追赶”所牵引和挟持。繁重的“国家和民族求解放”与“求站起来”“求富起来”的使命,根本没有给我们这个自强不息的民族一点喘息的时间和机会。也就导致了中华民族文化中诸多“休闲文化”在一个多世纪的发展中,从我们民族的血液中“被遗忘”和“被离异”。也因此导致了我们学界,总认为“我们没有休闲”,我们没有“休闲文化”,我们没有“休闲体育”或者是“体育休闲”。
王岗教授
诸不知,我们在全面考察中华文化5000多年的文明历史之后,“休闲文化”的发端才应该是出自“中华民族”的原创。从庄子的《逍遥游》发端伊始,休闲文化就深深地融入到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从魏晋时期陶渊明的“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及“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到唐代孟浩然的“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宋代的朱敦儒的“自歌自舞自开怀,无拘无束无碍”,一直到清代曹雪芹《红楼梦》中大观园“秋千、风筝”嬉戏的记述。等等这些文字都深刻地反映和折射出,我们这个民族具有强烈的休闲境界和实践。“戏曲的多元呈现”“餐饮文化的多样风味”,“歌舞升平的社会现象”,都应该是中华民族追求休闲的表现样式。
正是基于以上这些文字的记载,我们可以断言,中华民族是一个喜欢和渴望“休闲”的民族,是一个也会并创造出很多“休闲文化”的民族。著名学术大师于光远先生的,“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文化历史的大国,由我国劳动人民创造的游戏活动形式之多、历史之久远当属世界之最”,应该就是一个具有历史学意义的佐证。
基于这些理论,我们提出“太极拳就是中国人在享受和追求生活休闲状态过程中所创造出的一种典型的身体休闲文化”,陈王廷的“忙来时耕田,闲来时造拳”就是我们判断的标准。将“具有技击含义的身体行为和技术的‘拳’置放在一个有‘闲时’的生活之中去消费,应该是成就‘太极拳’诞生的核心动力”。因为,太极拳的学习和修炼相对于其它武术种类而言,就其运动特征而言,是‘慢的’,是‘缓的’,是‘轻柔的’,是“浪费时间的”。“太极十年不出门”也就充分说明,我们这个民族是可以用大量的“闲时”来创造并传承、发扬“休闲文化”的。
王岗教授在指导学生学习太极拳
对于太极拳这种休闲文化的当代被重新“提及”与“提升”,应该说是与“太极拳”本身的存在意义和价值无关,而更多地是与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富起来”向“强起来”的转化发展中太极拳的“被需要”有直接的关系。因为,今天的中国国家的发展走进了一个新时代。这个新时代是一个从“站起来”“富起来”向追求“强起来”发展的时代,是一个“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7元增加到28228元”的时代,是一个消费结构从“温饱型、小康型向富裕型、享受型转变”的时代。也正是这个时代的来临,使得中国人进入了“闲适”的生活状态,成为了“有闲”的生活民族。
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需要呈现出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来看,在新时代“人民群众的需要在领域和重心上已经超出物质文化的范畴和层次,在只讲‘物质文化需要’已经不能真实全面反映人民群众的愿望”的事实面前,由于太极拳具有显著的“优秀文化意涵”,具有强大的“服务健康功能”,具有满满的“中华文化特质”,在我们需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里,在我们践行“健康中国”的进程中,在我们标榜“文化自信”的立场下,强化太极拳文化的国家意志、民族情怀、让其成为最具文化魅力的“休闲文化”品牌,成为最具价值的“休闲体育”项目,“服务民族复兴的伟业”,服务“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服务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作者简介:王岗,博士,教授,武汉体育学院博士生导师,湖北省“楚天学者特聘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武术文化与发展。)
(责任编辑: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