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岗说武术】中国武术“技外之理”的再言说
2019年12月12日   17:18 | 来源:中国发布网
  对于中国武术的“技外之理”我们还需有一个更加深度的思考,并通过这些思考将“技外之理”的探究引向深入。
 
  因为,在太多人的心灵深处中国武术就是一门打人的技术,一种简单的身体行为。言及所谓的“技外之理”我们必须做好深入并持久解析和挖掘的决心。只有这样,我们所倡导和提出的关注中国武术的“技外之理”才具有创新意义和价值。
 
  众所周知,中国武术萌发于传统的人与人、人与动物之间的格斗,成型于中国文化繁荣期的清代。时至今日,今天中国武术完整的体系其文化的样式早已不是单一的搏杀之术了,而成为中华文明的优秀文化遗产。这一遗产,相较于域外的格斗同类文化而言,尽管其“科学性”很是模糊,“竞技性”很是内隐,但其所具有的“文化性”却是最为厚重和丰满的。
 
  它在农耕文明的社会中产生,它在闲暇的生活中生长和成熟,农耕文明对其的涵养是最为重要的。所以,它更有农耕文化和文明的特征。因为,“中国拥有最漫长的农耕历史,农耕文明源远流长,渗透在社会生活、风俗习惯、宗教文化思想等方方面面,形成了深厚的历史积淀”,也正是这种深厚的历史积淀,才使得中国武术这一独特的“身体行为文化”有了深厚的“技外之理”。技术在习武者那里早已不再是“打几个人”和“能打几个人”的追求,而成为一种具有农耕文明意义上的“休闲文化”,成为一种具有艺术修行意义的“艺术文化”,成为一种具有教化意义的“教育文化”。等等这些中国武术的意义所在,就使得中国武术从技术出发产生着更加庞大的“技外之理”。这种“技外之理”的“理”很大程度上就如同中国画中的笔墨、构图、线条等那样,写实和“像”早已不是它的艺术追求了,而“画外之意”才是每一位画家追求的主题和思想。换句话讲,中国的很多文化都表现出“高于生活”的样态。这种样态的存在成就了中国文化许许多多“不在是生活的直接、直观、直白的反映;不是简单的“传移摹写”;不是“直译”;不是借助影像图片的拼接游戏,甚至技术拷贝后的添加”那样。从实际生活、生存、战争中产生、发展和完善的中国武术,也应该说早已不是“直接、直观、直白“的只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格斗技术,而进化演绎成为一种具有多元文化价值和意义的技击文化。
 
  对于这种文化如果今天还只是在强调它的原始价值和意义,只关照它的原始功能和形态,那的确是一种对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亵渎。假如我们这样做了,那就是对我们先贤的不敬,就是对我们文化的不尊。让艺术回归真实,让文化价值多元回归到文化价值的单一上来,应该说就是一种文化意义上的退步。
 
  中国武术从实用的一招一式攻防格斗动作到一拳一路的风格、流派、拳种的形成,早已不是简单的“打”和“战胜”目的作用和驱动下的创造和发明,它更多地融入了“造拳者”和“创拳者”自己对攻防与击打的意义理解和发现。拳术套路中的“动作”与“技术”构成的内在动力,应该是由武术家的“禀赋、知识、学养、人格、精神、审美、品质”等一系列自我“品味”与“品格”的多元因素来决定的。也正是这些多元因素的存在,就使原本单一的攻防格斗技术、动作,变得不再那么“单纯”和“单一”。有人爱好直接,有人爱好圆活,有人爱好刚强,有人爱好轻灵……也就是这种“爱好”才使得原本格斗获胜的中国武术呈现出色彩斑斓的图景样式。
 
  反观今天,在一个信道畅通的时代里,我们只站在技击、格斗的立场上来评价和研究中国武术的意义和价值。通常对中国武术的理解只用“胜败”和“输赢”来评价“优劣”,很少有人从“技外之理”的立场深究中国武术的本真。也就形成了人们常说的“看山只是山”的表层认知。中国武术是一门需要身体实践修炼的技术,但也更是一门具有人文思想的文化。人文的中国武术在今天也许更有价值和意义。因为,人文的中国武术传递着代代相传的身体传统,人文精神和哲学思考。故而,中国武术不仅是中国武术,很多时候它更像是中华民族“人身之外”的一切。它有做人的道理,它有处事的智慧,它有健康的秘密,它还有做事的精神。
 
  基于此,我还是提出要对中国武术“技外之理”的再言说、再发现和再挖掘。从而揭示中国武术区别于西方体育、域外格斗的独特价值,展现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国武术独特品位和格调。
 
  (作者:王岗,武汉体育学院博士生导师、湖北楚天学者、特聘教授。)
(责任编辑:编辑部)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发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