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理学的理论出发,认知是一个极其特别且复杂的一个研究领域。因为,它直接决定着受众对于所看到和接触到的种种人、事、物以及由这些人事物构成的社会理解和领会。好坏的结论、美丑的评价、优劣的判断以及积极的与消极的状态等等结论的形成,都与人的认知水平紧密相关,并由“人”的认知能力决定。在我看来一个当事人的认知水平高低,一方面来自于自身原本的“见解”,这种“见解”的原本性一般都来自“人”的自我成长和在社会环境中潜移默化的成长。所以,环境应该是影响一个人对社会中种种事物、事情认知最为重要的决定性因素。这一点在学理上的基础就是“社会决定意识”。所以,在很多的问题方面,就形成了我们在认知中特别关注和强调对“社会现实的关注”,特别关注和强调“把客观存在的社会现实视为第一位存在”的认知立场和评说。
诸不知,这样的“认知”理路,这样的“认知”立场,由于其“认知”的标准和理论依据都来自于“环境的熏陶”以及来自于“固化的表面”现象,就使这种“认知”的结果呈现出高度的“社会现实”表征。特别是对社会文化中的一些“亚文化”的认知,大多都表现出的是一种高度的“社会现实”认知。从这一意义出发,就会导致我们对“物”的认知更多地出现“功利认识”的一面判读。由此就会忽略对“物”本身价值意义的“全认知和了解”,这样的结果说明了我们的确还缺少对这些“物”的“内在现实”的了解掌握和认知。这样的“认知”表现和呈现,在我们所关注的“对中国武术的认知”上表现的尤为凸显。
王岗教授在上课
就长期以来人们所形成的“中国武术是一门具有很强技击功能和价值”的认知,以及“不能打就是假武术、假把式”的认知,应该就是来自“观察者--行动者的内在需求”的“社会现实”动机所形成的“认知”结果。由于,这种认知形成的根源“往往与需求、欲望、本能”有直接的关系。进而就形成了大众对中国武术的功能价值作用的认知,表现出显著的“需求”“欲望”和“本能”特点。也就形成了大众谈及中国武术的功夫,只从“能打吗?能打几个人?”的评价出发。“不能打”就是“伪武术”,就是“没功夫”。发生在过去一段时日里的“徐晓东武林打假”事件的被热炒、被头条、被成为街头巷尾的谈资,其根源就是由于大众对中国武术的认知只从“社会现实”出发认知而诱发的典型事件和案例。
因为,在中国人的认知框架里,早就给“武”刻上一个“战”和“能战”的烙印;早就给“武”刻上了一个“攻防能力提高”的目的,进而形成大众对“武”认知的“搏击”角色。这个“角色”在我看来就是,“中国武术是一种能够打且能够打赢的一种具有显著优势的搏击技术”。而狠少从“内在现实”出发,唤醒人们对中国武术的正确全面认知。
也正是这种“角色”的确立和“立场”的坚守,就形成了大众对中国武术的认知只从社会现实的“需求、欲望和本能”出发,来建构其自以为是的、具有强大惯性的“判断标准和评价体系”----“打、能打、能打赢”。这种判断标准和评价体系的被固化,一方面来自我们对祖先和创拳者的崇拜,对武林轶事的绝对相信;另一方面来自于我们对当代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的认可;第三方面是来自于我们对身边所谓的“武术家”的无所不能的膜拜。但我们却忽视了中国武术的当代存在已经或者说几乎已经没有了那些创拳者存在的那个“社会现实”了。今天的中国武术已经不再是哪个只以“打和战胜”为宗旨的“需求、欲望和本能”了。因为它已经改变了它内在的技术结构和体系,变成了一种超越单纯为“打和战胜”而存在的发生范式。成为了具有“绝对外在的现实对于现实的人是不存在的,那是针对超越于人之上的全能之神而言的”这句话意涵的东西。换句话说,从原始的搏斗、搏杀技术和技能,演化和进化成为如今的以标榜拳种优秀和流派独特的中国武术,只是一种追求完美而想象出来的东西(拳种、流派、套路)。这个东西可能只是“为实现自己无法实现的外在理想服务(帮助自己实现自己实现不了的欲望)的一个工具”而已。但我们却从“现实社会”出发,咬定“打、能打和能打赢”的青山不放松,坚守着我们对中国武术的认知立场和决心。
今天看来这种基于传统的“社会现实”的认知,对于中国武术的传播和推广是不全面和偏颇的。对于中国武术的认知,我们还是应该多一些“内在现实”的探究和深思,要多问一些中国武术究竟是怎么来,为什么是这个样子。其内在生成的机制是什么?为什么是这种机制?因为,对于中国武术的“社会现实”认知的由来,只是最基础的认知。而对于中国武术的“内在现实”的认知,是“一定得还原到发明、主张这种世界观的主体的内在动机和基础上来”才是最全面的认知。
基于此,我们建议对中国武术的认知,不论是“社会现实”认知,还是“内在现实”的认知,我们都必须下决心从两个方面发现和认知中国武术。因为,在马克思那里早就提出,“内在性与外在现实处于互动关系之中,共同交织成一个有效网络捕捉更多、更根本的社会现实”,“是多种内在因素与外在经验现实互动的结果”,“是一个内在与外在互动的过程,而且是总不能停息下来的过程”。反之,我们对中国武术的认知就会是一种固化、僵化的认知,就会导致优秀的中国武术文化被变动的、生动的社会现实所抛弃。在我看来,对于中国武术认知而言,坚持“社会现实”和“内在现实”融通的认知,才是最正确的、科学的选择。因为,它“不仅是一种理论事业,更是一种实践行动事业,是实践行动体系向前推进中自我调适的一种策略,是实践体系谋求特定目标实现必须借助的渠道和环节”。在这个意义上而言,“它既不是主观的,也不是纯客观的,而只能是主客观的一种实践统一。”因为,辩证法在这个统一的认知过程中会得到充分的利用和彰显。
(作者:王岗,武汉体育学院博士生导师、湖北楚天学者、特聘教授。)
(责任编辑: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