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武术作为中华民族最优秀的文化遗产,它延续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在不断地前行和发展着。尽管其发展过程中,曾出现过诸多“坎坎坷坷”的历史,走过了诸多沉浮、起落的生命之旅,但由于其所具有的适应社会进步的多元文化基因和多元价值的存在,就使得其在自身的文化发展过程中,一直处于一种极具有“时代价值”的生命活力。
从最早的以“保护生命存在意义”所需的技击格斗战胜价值中生发,到中华文明萌芽时期宋代的“瓦舍勾栏”盛行期的“艺术雏形”花法套子的出现,到中华文化集大成的明清之际的“百花齐放”的开放式文化生产的繁荣,都可以看出:中国武术文化的生产、进步、发展一直表现出的是一种“文化灵动”的“有温度”的生命状态。
这种文化属性的“因时而变”的发展理路,不仅护佑着中国武术的生命存在,还不断地成就着中国武术文化的精彩纷呈。
今天,我们所言及的“中国武术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的美誉”,应该就是因其“文化的适应性变革”和不同时代我们先前所进行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所作出的贡献和成就。我们的先前,能够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将原始的“武文化”深刻地镶嵌在中华文化大的环境中进行着侵染,进行着转化和发展。而不是固守着其生发时单一的“价值”和“功用”的文化生产,才成就了独一无二的中国武术文化的丰盈和饱满,才成就了中国武术文化的文明化进程和成果。
将野蛮进行着规约,将强大进行了遮蔽,将锋芒进行了打磨……等等这些“进行着”和“进行了”的对“格斗技术”的“文化生产”行为,应该说是与中华民族文化进化过程中,将“实用指向艺术”的中华民族诸多的文化生产的价值取向是一脉相承的。
将“武文化”进行了规约,产生了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至上”的做人、做事的小我追求相切合,产生了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家国情怀”的义利文化相吻合,形成了独具标识意义和价值的“担当文化”特质;将“武文化”中的“强大进行了遮蔽”,使得中国武术的修炼和追求,再也不是“人前显摆”的工具和资本,而成为“武以成人”的教化之学,成为培养人综合素养提升的方法和手段。将实用的“格斗技术”进行打磨,让其在技术呈现和技术使用中,始终追求应用技术的巧之更巧的境界追求,进而遮蔽了原始“武文化”的“嗜血和暴力”,进化成为一种“以美为美”和“以雅为上”的人类文明成果。
尽管它与其他民族的格斗文化相较,都具有实用的“保护生命安全”的价值和意义,但就中国武术的文化意义而言,却是与“西方”“外族”的“武技”存在着“文化、精神”意义上的、根底上的“质”的差异。这种差异,也就要求我们在认识中国武术、诠释中国武术时不可能只从“技击”文化的立场出发,来建构它的“技术体系”和“知识体系”,而更应该从中国武术的本体出发,从时代之需出发,来解释、诠释中国武术的价值意义所在,来建构中国武术的技术体系、知识体系和文化体系。
这个技术、知识、文化体系的建构,其意义价值在于能够使参与中国武术学习和体认的人们通过走进中国武术、实践中国武术、享受中国武术的多姿多彩的文化同时,感知和体认到中国武术里所蕴含的“做人的尺度,精神的厚度、方法的精度、生命的长度、艺术的亮度”,以及“民族的温度”和“家国情怀的热度”。而不是只停留在原始的“武”和“武技”层面,去展示“暴力”,去张扬“霸权”,去标榜自己的“天下无敌”。
中国武术是一种有“温度”的文化,它的“温度”体现在其文化整体所呈现的“和谐”的适度里,体现在文化交流的“宽容”的有度里,体现在技术呈现的“多样”的宽度里,体现在健康促进的“多元”平衡里……它反对一家独大,它高扬多姿多彩,它以人为本,始终关注并服务着人对生命健康的期许,服务着生命长度的捍卫。它有西方体育所追求的“更高、更快、更强”的文化意涵,但它更追求有中华文明所向往的“更巧、更美、更雅”的境界。
概言之,今天所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中国武术文化,早已不是人们初始认知中的一门“格斗”技术,而蜕变成一种内涵中华思想、精神的文化载体,成为了一种中华民族贡献给全人类的由中华民族生产、进化和发展出的具有世界意义的文明化成果。这是原始“武”的进化,是“武文化”的中华文化发展,是“民族文化”向“人类文明”的进化结果。
作者:王岗,武汉体育学院博士生导师、湖北楚天学者、特聘教授。
(责任编辑: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