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维谈艺术》从“色戒”的伦理说艺术
2020年10月22日   16:05 | 来源:中国发布网
  几年前有一部电影的名字叫“色戒”,电影原本是最艺术的代名词,而当人们谈论“色戒”的时候,总有一种怪怪的味道。想必是人们把“色戒”归类到了“少儿不宜”,仿佛是“谈虎变色”的文字错位,谈“色”如同遇到猛虎般惊慌失措。事实上,也正因为“色”是最吸引成年人兴奋的符号,那些创造利益者们深谙“色诱”的价值,因“色”收获的滚滚红利拿的烫手。其实,中华民族经历了几千年的文明熏陶,道德与审美价值根深蒂固,无论时代如何发展变化,人性的伦理观很难逾越出底线。


杜占元先生摄影作品
 
  关于“色戒”拍摄的娱乐趣闻,仅仅是利益者们为博眼球的花边热点,从业内透露的真实信息看,“色戒”拍摄和面世的过程相当艰难。在演员的选择上就经历了漫长时间,一线明星看过剧本都望而止步,无论她们曾经有过多少“花色”新闻,单从世俗角度谁都难以跨过人伦的关。即便是从长远的发展趋势与走向,如果突破了人性的伦理底线,你不可能走得更远。换一种角度,无论何种形式的艺术,只要违背了人类文明的正常轨道,靠另类的“猎奇”或“出新”终究都会成为昙花一现。即便是借助“色诱”或碰触伦理红线,也许收获了名利,失去的却是艺术者的尊严。纵观当下,面对当代艺术的生态发展,不难发现有太多蠢蠢欲动的“探索者”迈向红线。他们经常以“奇葩”的行为当突破口,幻想着能用“另类”的丑态可以定乾坤,形象的说这些人就像一群圈养的鱼虾,看似欢奔乱跳的在水塘里左冲右撞,但永远体验不到大自然的辽阔和壮美。
 

张培中先生的摄影作品
 
  也许我对当下艺术发展生态看的悲观,因耳闻目染了太多的艺术乱象,那些曾经借助艺术的幌子,无底线的野蛮生长,成为了游走在伦理道德边缘的新潮。演艺界以“色诱”来撬动利益的杠杆,文学作品用戏说历史引人注目,而书画经常让“指鹿为马”的玄学话语当成主流。放眼望去,每年的艺术作品繁杂满目,但又有多少可圈可点的佳作。说的直白一些,从八十年代之后,艺术创作就跌进了一潭死水,能够翻腾起浪花的多是踩着伦理的经脉跳舞。再去看那些守护传统文化的艺术家们,其作品了无生机和新意,更无气势磅礴的时代景象。但不可否认他们的勤勉和努力,只是每天在圈禁的固有模式里打转,甚至被喧嚣的市场价值蛊惑下迷失了方向。
 
  每一位艺术家曾经心怀着辉煌的梦想,却都以一种纯净的本真融入了乱流,在名利纷飞的大千世界,多数会成为了随波逐流。加上受社会固化的大环境影响,渐渐形成了程式化的思维。因此,当代艺术多注重形式上的华美,关照的是表象欣荣与媚俗,却丢失了艺术最原有的本心。作品看似一片繁花似锦,尽管内核里揉搓覆盖了所学的技巧,而整体上看不出有多少生命的气象。大部分的艺术作品,就像一幕幕复印的格式化程序,无生动少创新,过多流连忘返在炫技与“献媚”上的展示。
 

徐里先生的绘画作品
 
  以“色戒”的伦理界线谈艺术,貌似属于云泥之别,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概念,但实质上,艺术底线如同“色戒”的伦理如出一辙。电影本身就是艺术,而“色戒”是揭示人性善恶的艺术审美,却用大尺度的桥段以色诱吸引观众,其结局是踩着伦理的红线永远不会修成正果。以当下书画艺术而言,同样是有众多的艺术家奢望以“另类”博位,靠行为艺术和“杂耍”书画示众,美其名曰为前卫艺术,这种以丑为美的“另类”表演,属于彻头彻尾的泛艺术化与道德伦理的边界。而学术界却为之站台摇旗鼓舌,甚至上升之为后世纪的超前意识,艺术评论更是肉麻的吹捧助威,大有“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架势。学术点评原本是艺术领域的净化剂,目观现实,多数庸浅之作被捧上神坛,而对艺术贬低的言论又多以人身攻击作焦点,艺术的伦理底线成了追求名利的乐园。“色戒”中以伦理红线作筹码不会赢取美名,演员汤唯也不可能戴上影视的头牌桂冠,所以在书画上的“另类”表演更难登上艺术的殿堂。(作者:乔维,艺术评论学者。)
(责任编辑:编辑部)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发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