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湘潭人都听过一句盛赞湖南特产的古老歌谣:“湘潭的木屐长沙的伞”,从歌词中不难听出曾经湘潭制作木屐的名气。说到木屐,或许很多年轻一辈没有见过,这种用樟木做鞋底,牛皮革做鞋面,鞋底带有铁齿的鞋子,曾经在湘潭的大街小巷中留下了深深的足迹,虽然在如今的柏油马路上已经销声匿迹,却是过去几代人难以忘记的老物件。
麻石路上敲出“交响乐”
“在十七总的新码头巷子里,一到雨季,就有满巷子穿梭地‘哒哒’声,有时伴随着雨声和打闹声,这是我童年时期印象最深的‘交响乐’。”李卫东在这巷子里长大,今年72岁的他,记忆中儿时的生活场景仍是那么清晰。
李卫东的父亲是一名老木屐手艺人,上世纪二十年代,父亲在十七总开起了木屐店,名叫“德胜祥”。他听老父亲说,那时湘潭的木屐店很多,就在他们旁边都有好几家。湘潭的木屐做工好,鞋面是牛皮,用棉线手工缝制,经过桐油浸泡,完全不用担心被腐蚀和断线的问题,鞋底所用的厚樟木上钉有前后两排铁齿,普通老百姓一到雨雪天气就直接在鞋袜上套双木屐,防水、防滑又保暖。到了农村,因为多是泥巴路,不少人家门口都放着一根木签子,方便客人在进屋前把鞋上的泥巴戳干净。
“牛皮经过刮和削的打磨工序,再用S形裁刀裁出需要的形状,用夹板固定,一针针手工缝制。用于走长途的叫油鞋,牛皮鞋底上钉有铁钉。”李卫东回忆起儿时看父亲做鞋的工序。家里鞋店规模不算大,但全家以此手工活为生计,还请了几名帮工,做出来的木屐除了周边居民买,还有从码头上岸的“船架佬”,也会在逛街时顺便从木屐店里带走一两双。
李卫东说,一到春夏季节,孩子们就在巷子里穿着木屐满街跑,在麻石路面上敲打出“啪嗒啪嗒”的声响,遇到雨水堆积,还要故意去踏几下,儿时伙伴们都以此为乐。
退出历史潮流
解放后,随着更为轻便美观的套鞋、胶鞋的流行,传统的木屐逐渐退出历史潮流。“到了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城市里穿木屐的人已经很少了,只是偶有农村过来的老人定制或者修理木屐,家里还零碎接些订单做。”李卫东告诉我们,因为他家做木屐,所以那时他还穿着。
1956年随着公私合营,所有小手工作坊都停止了营业,一些老木屐手工匠人进了工厂。李卫东的父亲进了皮件厂。皮件厂主要生产皮箱、皮带、皮包等,因为有着老手艺,父亲在工厂从事裁片的工作,也就是下样设计。总上的十多家小手工作坊至此全部停业,以往充满敲打声的巷子安静了。
到了六十年代初,李卫东家里再没有人来定制木屐了,木屐行当彻底终止。“家里的一些做木屐的工具,如定型用的楦头等都被拖走用去发火炼钢了,也算是物尽其用。”李卫东说,“随着老父亲一辈的手工匠人离世,会做木屐的人也寥寥无几了,毕竟已经被历史潮流冲走的东西,不再被人们需要,其制作手艺也会随之流失。”木屐的“哒哒”声随着时代前行的步伐消失在城市的巷道里。
收集木屐见证“金湘潭”繁盛
在河东福星中路的湘潭民俗老物件博物馆里,馆主钱继明收藏了上千双油鞋、木屐。据他介绍,所有油鞋、木屐都是他多年来在湘潭各处收集而来,有三寸金莲大小的,也有特大号汉子穿的,一双双款式、尺码各异的木屐被整整齐齐地摆放在馆内。“我几乎把湘潭现有的油鞋、木屐收全了,外面很难再找到更多了。”钱继明告诉我们。在他的精心护理下,这些木屐的外观依然完好无损,只是皮面上的些许磨损印记彰显着它们的年岁。
提到为什么要收集这么多木屐,钱继明开始介绍起湘潭的木屐历史。明清时期,湘潭油鞋、木屐名扬三湘。在河西风车坪巷中,有个叫“肖万泰”号的油鞋木屐作坊,在当时名气很大,是湘潭城里响当当的商号。当时,城里城外有300余家油鞋木屐铺,远远近近的人们都来湘潭要货。民国时期,建福寺和马家河一代生产的木屐,均以品质著称,在市场上十分抢手,湘潭的木屐手工业作为支柱产业之一曾经长盛不衰。
但从解放初期开始,随着社会的发展,油鞋和木屐逐渐被淘汰,被雨靴等当代鞋业制作的鞋所取替,油鞋、木屐制作手艺也从此流失。“湘潭木屐是一种带有浓厚‘老湘潭’气息的民俗物件,我想尽能力留住它,免费供大家参观,毕竟它们曾见证了‘金湘潭’时期的繁盛历史。”钱继明说。
延伸阅读
湘潭木屐的制作工艺和种类
在我们的请求下,李卫东给我们详细讲述了当年父亲做木屐的工序。
湘潭的木屐分为几种,一种鞋套是牛皮做的,鞋底是用樟木做成,齿底是铁的,前后鞋掌各钉有两个拇指大的铁齿,这种通常叫木屐。而另一种鞋面是牛皮,鞋底也是牛皮,牛皮鞋底上,前掌钉九个铁钉,后掌有五个铁钉,既防滑又结实,适合长途行走,这种叫做油鞋,油鞋款式中还有长筒的,像我们今天穿的长靴。
木屐经过下料、下样等程序成型后,再在其表面刷上一层桐油,这样做出来的鞋子既光亮美观,又经久耐用。鞋帮用粗麻线缝合,也有用棉线的。缝好的鞋帮用小方型钢钉固定在樟木鞋底上。然后将前后掌各钉两个铁齿。
另外,木屐还有一种是夏天穿的,湘潭人通常叫作拖板,现在还有不少人这样叫。其实就是木拖鞋,为什么叫拖板呢?正是因为这种鞋是木板做的。如今在我国云南,以及日本仍然盛行拖板,日本仍称它为木屐。近年,夏天穿木拖板(木屐),也成了很多年轻人的时尚,在淘宝网上搜索“木屐”,成千上万条各种款式的木拖板购买链接跳出,或时尚或古典,尤其受爱美女性的欢迎。
李卫东说,过去湘潭街上的夏夜,小贩提着篮子,挑着挑子,扯着嗓子喊着悠长的叫卖声:“刮凉粉”“热豆腐啰”“有蚊香咧”,还有一边敲着小铜锣一边吆喝:“算灵八字嘞”,这些声音和着木拖板在麻石街上的踢踏声,构成了湘潭城里夏夜的一道风景。(记者成青)
莲城忆事
湘潭木屐历史
明清时期,湘潭油鞋木屐名扬三湘。在河西风车坪巷中,有两座相邻的红砖楼房,那是晚清民国时叫“肖万泰”号的油鞋木屐作坊,在当时名气很大。
“肖万泰”号的创始人肖梅生生于1893年,16岁时开始跟随县城里一个姓廖的娭毑学做油鞋、木屐。由于肖梅生聪明、勤奋,又能吃苦,到出师时已练就一身好手艺。
那时,虽然城里城外已有许多家油鞋、木屐铺,但肖梅生在风车坪巷子里的铺子一开张,生意就非常红火,远远近近的人都来找他要货,成了湘潭城里响当当的商号。
民国年间,河东马家河有个名叫冯春之的人,联合几个兄弟,在马家河街上办了家木屐作坊“冯万寿”号。年产量最高时达600双,自此名扬三湘,供不应求。同时,湘潭县城、窑湾老街、东坪横街、易俗河、十七总新码头等都存在木屐作坊,其木屐制作工艺也十分了得。
但从解放初期开始,随着橡胶业和皮革制造业的兴起,油鞋和木屐完全被轻便、精致、美观的橡胶雨靴所代替,油鞋、木屐制作手艺从此淘汰。湘潭木屐这种带有浓厚“老湘潭”气息的民俗物件,也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时至今日,湘潭市内除收藏界人士略有油鞋、木屐可瞻,普通居民家里几乎已经绝迹。健在的油鞋、木屐手工业者,更是凤毛麟角。(来自湘潭民俗老物件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