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郑州8月31日消息(记者夏莎)不挨山,不靠海的中原腹地,竟有一家“大型海洋贝壳”博物馆?怀揣着巨大的好奇心,8月30日,记者走进郑州市郑东新区文博城内,打卡全国唯一一家以砗磲(chēqú)为主题的博物馆。接下来,请跟随记者的脚步,一起去揭开砗磲的神秘面纱吧!
郑州山海砗磲博物馆(央广网 发郑州山海砗磲博物馆 供图)
推开博物馆古色古香的大门,一座仿古四合院式的建筑现于记者眼前。高大的门楼,红色的栋柱,灰色的砖瓦,精美的雕花,翘角的飞檐……郑州山海砗磲博物成立于2017年3月,集文物展示、学术研究、文化传承和教育等功能于一体。
展厅内景(央广网记者 夏莎 摄)
博物馆现有总建筑面积1600平方米,3个展院、2个过厅、10个展厅被布置得密密匝匝,与仿古的四合院形制相偕,更显得古朴厚重。贝壳和化石、砗磲标本、民间用品类、配饰和现代工艺品等展厅的陈展内容和形式丰富多样,好像带记者走进了“砗磲王国”。
郑州山海博物馆院内陈列的砗磲标本(央广网发 姬娴祎 摄)
“砗磲古时同‘车渠’,壳坚硬,白皙如玉,是来自深海的一种大型双壳贝类,体型巨大。因其壳上常见车辙痕迹,壳很坚硬且会石化或玉化,取名砗磲。”郑州山海砗磲博物馆副馆长蔡全法介绍说。“作为四大有机宝石之一,砗磲在我国主要分布在海南岛、西沙群岛、南沙群岛等海域。因其生长周期较长,所以人们也称它为‘老寿星’。”
砗磲大贝标本(央广网发 郑州山海砗磲博物馆 供图)
形态各异的砗磲标本(央广网记者 夏莎 摄)
踏进博物馆前院,蔡全法向记者介绍说:“我们馆主要收藏了以砗磲为依托的文物标本类藏品14000余件(套),从新石器时期的贝币到唐代的双耳杯,各个时期的砗磲藏品在我们馆基本都能看到。在这里,可以说能够看到一部完整的砗磲文化发展史。我们将海洋文化带到内陆城市,对中原地区的人们来说是非常有意义的。同时,也填补了我国至今没有砗磲文物集中展示的空白。”
古砗磲实用器具(央广网发 姬娴祎 摄)
记者步入砗磲标本展院,一艘木质渔船映入眼帘。只见渔船停泊在白沙上,船上形态各异、大小不一的彩砗磲、鳞砗磲……让人叹为观止。渔船四周还摆放着砗磲贝雕、砗磲化石、海捞瓷,让人感觉好像已至大海沙滩旁。
古海洋生物化石(央广网发 姬娴祎 摄)
走进博物馆的贝壳与化石展厅,千姿百态的砗磲化石、海洋贝壳标本令人目不暇接,置身其中,记者好像能追寻到遥远的海洋生物的模样。“我们通过展示这些标本和化石,进行海洋知识科普,让普通民众进一步了解海洋贝类生物,提高人们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蔡全法说。
砗磲摆件(央广网记者 夏莎 摄)
透过这些洁白、精美的贝壳标本,我们仿佛跨越时间的界限,一眼万年、甚至亿年,身未行、心已至旷阔无垠的深海,去探索大海深处的奥秘。
清代的帽顶珠(央广网发 姬娴祎 摄)
跟随蔡馆长的脚步,记者来到了佩饰类砗磲展厅,砗磲香囊、砗磲项饰、腕饰、头饰品类众多,应有尽有。中间展示柜里的展品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走近一看,发现是一顶完整的饰有砗磲顶珠的貂皮帽。“砗磲在古代是吉祥、富贵的象征。”蔡馆长边走边向记者解说。
砗磲装饰品(央广网发 姬娴祎 摄)
明代雁戏图(央广网记者 夏莎 摄)
置身于古砗磲实用器具展厅,种类繁多的器物让人眼花缭乱,从唐代的带板、粉盒到清代的笔磌、砗磲鼻烟壶,年代之久,范围之广,无不体现出古人对砗磲用品的喜爱。一件件巧夺天工的砗磲器具,沉淀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让人们感受到在历史长河中不同时期高水准的工艺水平和时代特征。
贝壳标本陈列墙(央广网发 姬娴祎 摄)
穿过过厅,记者来到贝壳标本展院,只见地面与墙上全都摆满了贝壳,各类小贝壳陈列在背景墙上,造型精美的砗磲标本摆放在院子四周。在蓝白色背景墙的映衬下,让人仿佛置身于海底世界,不禁为之动容。“我们通过展示各类贝壳,向来馆参观的小朋友们科普海洋知识。”蔡全法介绍说。
双鹿听经(央广网发 郑州山海砗磲博物馆 供图)
红山文化时期的牛首人身神像(央广网发 郑州山海砗磲博物馆 供图)
这座小巧又馆藏丰富的砗磲博物馆,不仅保护了古砗磲历史遗存,也传承和发展了砗磲文化,更让中原人民近距离地感受到了海洋文化气息。同时,博物馆也还原了古砗磲发现和利用的悠久历史,对揭秘古人类对砗磲的发现与利用有珍贵价值。
战国砗磲博钟(央广网发 郑州山海砗磲博物馆 供图)
良渚文化时期的兽纹砗磲琮(央广网发 郑州山海砗磲博物馆 供图)
“借助砗磲,我们能够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更好地服务于社会。”郑州山海砗磲博物馆馆长周云祥看到砗磲文化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藏品得到更好地保护和研究,非常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