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一 ——纪念恩师景克宁百年诞辰
文/樊晋英
2023年02月28日   01:10 | 来源:发布网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他仍然活着。

  景克宁先生属于后者。


  景老已经逝世17年了,社会各界还在不断组织活动纪念先生,传颂先生的动人事迹,实属罕见。有几人能有这样的福报?


  我与先生感情至亲,亦师亦父亦友。1981年,经王树山先生推荐,在运城高专(当时在运城师范内)拜访时,我向先生说:“我是一个失学而愿学的人,由于文革的耽误,没能上成大学,深深遗憾!现在面对复杂的社会,方恨读书太少,远不够用,诚向先生求教!”原本只准备坐十分钟的拜见,先生竟留我谈了一个多小时,最后说:“很可惜,我的写作课讲完了,从明天开始,你听我的外国文学课。学校对外听课的学生,每学期收300元,你是我特收的学生,我给校方说,不收你的钱……”我十分感动,决心跟先生一辈子,学文做人。


  追随先生25年,时时、处处、事事都受先生影响。先生能回到故乡运城高专讲学,是运城学子的幸运;我能被先生收为弟子,是我人生之大幸!我崇拜先生,犹如小溪向往大海,白云眷恋高山。


  一张照片


  我从小爱好文艺,总喜欢写写画画,后又迷恋摄影。拜识先生后,第一次听先生演讲,是在安邑水校。我当时借了一个相机,边听演讲边偷偷拍照。先生演讲十分生动,张口珠玑,挥臂振彩,那抑扬顿挫的语调,那手势,那表情,令我十分陶醉。可惜当时对摄影还是一知半解,没能拍下那最精彩的瞬间,我很生自己的气,下决心要学摄影。一定要为先生拍下好照片。


  1982年秋,我想,创作不能老借别人相机,我借钱买了一台海鸥4A,正式开始了我的摄影生涯。我给先生拍照片都很用心,屡屡获奖!例如“人民代表——景克宁”获运城地区首届新闻摄影一等奖,“风雨同舟五十年”、“语言演奏家”同获全国教授风采优秀奖(主办方不设等级奖,还特来信说明)。


  “语言演奏家”拍摄于运城高专会堂,景教授给全校师生做演讲,我到前排去拍照。突然发现,先生有一个一只手指夹雪茄张臂激情演讲的动作,这是我给先生多年拍照第一次看见,令我惊讶!但没抓拍到,很懊恼!我想,有第一次可能还会有第二次,就举机手放快门上静等。果然不出所料,过了一会儿,先生讲到动情时,又作出了这个手势,我迅速按下快门,抓住了这个典型瞬间。


  照片洗出,众友观赏,皆赞这张照片好,起啥名,犯了愁。照片起名是一门学问,起好了照片就升华了,起不好就把好照片糟蹋了。大家七嘴八舌起好多名,都说不到我心上。当时日本音乐指挥家小泽征尔正在中国演出,因在世界乐坛指挥好,红极一时。我看先生张开的双臂,就像是在指挥一场交响曲,而手中夹的那根大雪茄,像极了指挥棒。我想小泽征尔是音乐指挥,而景克宁先生是语言大师,是用语言艺术来演奏人生的真、善、美,是语言演奏的大师,就起名“语言演奏家”。


  《语言演奏家》这张照片,是先生演讲风采的定格,这个典型瞬间把先生挥臂振彩的大师范活灵活现地留在大众的心目中,是景克宁演讲的代表作。后来出书、制光盘、海报大都用这张照片。邀请先生到太原湖滨会堂演讲时,六米大广告就用的这张照片。著名演讲家李燕杰曾给先生说“也让你的学生樊晋英给我拍这样一张照片吧”先生笑着说,“那你跟晋英说呀……”。杨方岗先生在山西日报发文《语言演奏家景克宁》开篇就说:“‘语言演奏家’这个名字来源于樊晋英的一张照片……”感谢全社会对景克宁先生的热爱,感谢大家对这张照片的肯定和喜爱,能给先生拍下一张大家都永远记忆和流传的照片,我心足矣。


  一个封面


  《走进景克宁》是一本纪念文集,是社会各界热爱景克宁先生的人写的文章汇编,封面是我设计的,包括书名题写。


  要给先生出书,收集汇编这么多好文章,封面设计是重中之重。怎么表达?我陷入深深思考……


  首先,要阐明景克宁是怎样一个人,用最简洁图案形象地比喻他。我反复地用他的照片,用他的语录,用蜡烛等组合变化排列,均不能表达我的心愿。我认为,景克宁就是一个大树,用树的形象比喻他最合适。这个主题一旦确定,就是选树,树须形象高大,有吸引人的魅力,然后才有人爱,才愿意走近他。树选好了,再选人。是一个人,还是一群人?是什么样的人?因为景克宁先生演讲,从学校走向社会,从哈尔滨讲到海南岛,从东海之滨讲到西北边陲。形形色色的人都听过先生的演讲,知识分子、工人、农民、干部、学生、包括监狱犯人,因此我从各式各样的50多个人物剪影中,挑选出动感的一群人朝大树走去,走进景克宁。


  这本书出来后,这个封面我是满意的,因为它融入了我的构思,更融进了我的情感。


  因为封面的大树不是我拍的照片,我很遗憾。但景克宁是棵大树的形象,我还要费心思继续寻找,拍照能体现我心中形象的大树。我去垣曲、平陆、芮城,在山中拍了100多张大树的照片,总觉不能令人满意。有次大雪后去万荣,在下高村坡时,远远望见一棵柿树,树冠如伞,叶落果红,耸立风中,伟岸挺拔,令我心动,就是它了!我令司机停车,走近它,围着柿树转圈看,选择不同角度,用不同光圈、焦距拍了不少,方恋恋不舍离去。


  照片洗出,众友皆赞,并主动起名“硕果累累”,“秋之韵”等等,但都不是我的心思,均未采纳。


  我要将大树比做人,先生就像这柿树一样,无求无怨地生长,贡献给人们满树果实,我起名“奉献”。在运城日报发表时,我怕有人不理解,还专门配了一首诗:


  他像一位老人,已年过古稀。经历了风霜雨雪,走过了芬芳的花季。


  巨伞般的身材,曾为人们遮风挡雨;珍珠般的果实,给生活带来多少甜蜜。


  春风夏雨里,你傲然挺立;酷暑严寒中,你孕育神奇;经霜浸染啊,霜叶比二月花更瑰丽!


  即使,叶子落光了,还要奉献上满树硕果,辉煌无比!


  最后一句,把我要说的说完了。这就是我喜欢这棵树,起名“奉献”的原因。


  这张照片在平遥国际影展展出时,很受欢迎,许多观赏者都要求作者亲自朗咏这首诗,我无法推辞,就用我这半拉不准运城普通话,大声朗咏。每每完毕,竟赢得了不少鼓掌,我觉得我沾了先生的光,我也是在为先生歌唱。


  一篇评论


  1994年,我的摄影作品《枯与荣》入选第17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见照片后先生非常高兴,让我洗一张照片给他。


  这张照片是我在常平关帝庙拍的,是一株古柏上牵牛花攀延生长。古柏龙钟,褶皱深褐,裂变了老朽年轮;牵牛花红绿欲滴,花叶娇嫩,炫示着昂然生机。画面运用摄影的特写手法,截取了枯树粗糙纹理的横断面,大面积的暗褐深灰色形成冷基调,是古老衰败的象征,而那嫩绿的叶,鲜亮的红花,则是生机勃勃的宣告。我用最能突出物体质感的侧逆光拍摄,让吐艳的红花处在黄金分割法的美感点上,像暗夜中闪亮的明灯,燃烧着生命的希望,耀眼夺目,是枯树背景上兴荣的招示,枯荣冷暖,反差触目,自然景观启迪着欣赏者的审美思维。


  我和大多数摄影者一样,刚开始拍片时,觉得拍到的照片张张都好,大胆的到处投稿,到处炫耀;后来才知道好照片是需要沉淀的,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如果刚拍下看着好,放一年后再看还有味道,放上好几年再看还能吸引人,毫无疑问,那就是一张好作品。


  《枯与荣》这张照片86年拍摄,我压着舍不得轻易抛出,省展和富士大赛索要,硬是没给。我要参加国际国内重大比赛才肯出手。94年国展时才投出,压存了八年,一飞冲天。


  先生把我的《枯与荣》照片摆在他的书桌前,仔细观赏了一礼拜,才动笔写《自然的启示》,令我十分惊讶,十分感动!文章开头写到:“在第17届全国摄影艺术展上,山西有六幅佳作荣选,其中就有运城市文联主席樊晋英的作品《枯与荣》。


  面对《枯与荣》这幅摄影作品,我立刻被吸引住了,独特的摄影画面,奇异的审美构思,强烈的冷暖色调使人蓦然心动。”


  先生审视照片后,提出问题:“摄影家捕捉这一自然景观的审美内涵何在?是捕捉一种感觉,意绪?或者是一种参悟?这幅熟悉而陌生的画面所提供的摄影语言,寓意是想表现和诠释什么呢?”


  先生叫我到家中,询问我拍摄的动机和理念,再问了一些摄影上的特点和技巧,我一一如实回答。摄影美学是空间的造型艺术,是兼具绘画“凝固的音乐”和雕塑“静止的舞蹈”的精灵。他引用美国摄影大师爱德华·韦斯顿话,“我们不去寻找那些不平凡的题材,我们的本领在于把平凡的东西拍摄成不平凡的作品。”


  “《枯与荣》的自然景观,使人联想到生与死,昼与夜,新与旧这一永恒流变的主题。这是自然的演示,也是人与社会运动的规律。这种自然与社会现象,是矛盾转换的演绎,自然协调的运动,传递着生生灭灭,新陈代谢。生机常存的信息。《枯与荣》摄影内涵的玄机,庶几在此。”


  先生从哲学的高度和摄影的本质讲了许多深刻道理,并写道:“‘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在《枯与荣》中得到了印证。作品表现了摄影艺术家对自然造化的睿智感应。外师造化,从自然枯荣交替的旋律中,穿透生与死的人生轮回,弥漫着生命的爱和力,在深沉的枯荣反差中达到和谐完美,进入永恒的意象境界,附天理,随人意,得天趣,出神韵。‘中得心源’,应物象形,情随意动,在自然天成中人生长思,朴实中寓其趣,纪实中寄哲理,写实中有浪漫,静态中有流动,挽形中有颂曲。自然定格中有生命艺术的延伸。”先生从摄影的专业角度,讲评了光影调度、构图的意趣、光影的对比,说以上三点构成了《枯与荣》艺术的韵律。画面的摄影语言向观赏者提出了自然的启示:“这是枯荣交汇的协奏曲,生生灭灭的哲理诗,生命永恒的启示录。”


  先生鼓励说:“《枯与荣》的摄影者,是自然奥秘的探寻者。人生旅途的跋涉者,美的不懈追求者。”“樊晋英作为风格别具的摄影艺术家,向往自然,心系民风,热爱生活。他的人物摄影风采传神,风光摄影清新开阔。他用艺术慧眼捕捉美质,用一片爱心酿造精品。他的作品特色是小中见大,情绪高雅,富有哲理”。


  《自然的启示》这篇作品评析,先后发表在《中国摄影》,《人民摄影》,《运城日报》,《黄河》,《河东文学》,《演讲与艺术》等十多家报刊杂志,影响极大。全国摄影著名评论家韩子善说:“谁说景教授不懂摄影,这样好的摄影评论,我佩服,我都写不出来。”先生对我的关怀和厚爱,更坚定了我走摄影创作的路,没有先生对我国展照片《枯与荣》的评析,就没有我在运城地区第一个拿到摄影正教授的动力。我一辈子感谢先生:大恩永记。


  一副对联


  追随先生二十多年,我深深了解先生。


  用松柏品格,云水襟怀形容,当不为过。


  曾有人问我,你老师课讲的好吗?我回答:堂堂精彩。


  也有人问我:你老师学问有多深?我回答:竹竿探海。


  先生八十岁生日时,我想给他拍一张照片,写一副对联。我提前给先生打招呼,找一本他喜爱的线装书,坐在阳台板櫈上照相。望着年事已高,银发稀疏,清瘦矍烁的先生,我观察一圈,从正面照、侧面照都不理想,咋照呀?突然“一篇读罢头飞雪”的诗句冒了岀来,先生一辈子嗜书如命,生命不息,读书不止。眼前此景,先生正拿一本线装《诗经》在展卷阅览,这不正是这句诗最好的注解吗?我从后侧上方构图,以头为前景,书为陪衬,焦点聚在头上,把稀疏银发表现的根根清晰,拍下《一篇读罢头飞雪》的照片。


  给先生要写一副联,较全面总结先生真不易。写了几遍均不满意,没法拿出手。草稿几张,拟用和备选的词写满,观看着、思索着,偶然发现数字极多,挑选出来写副数字联不是很好吗?


  我决定用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来写这副联。


  先生一身正气,邪不可侵,双目锐利,能看穿世界。几十年站在三尺讲坛上授课,名望震四海,后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周游五洲演讲2000多场,大唱五讲四美、生命的雷电火,传播正能量。先生聪慧超人,品行出众,通览群书,博识强记,所涉学科、无不精研,日积月累,积沙成塔,令同行无不敬佩。提携后学,恩惠施人,著书立说,遍播雨露,真乃圣贤之举,堪为教师楷模。我精挑细选,终定“一身正气二目洞世三尺讲坛震四海五洲演讲唱大风千秋师表;六车学识七步诗才八方宾朋尊九天十部奇书当小雅百代楷模”完成了这副联作。


  先生八十大寿前,我和杨军排版只做了几张样画,上图为“一篇读罢头飞雪”照片,中间是这副“一身正气二目洞世三尺讲坛震四海五州演讲唱大风千秋师表;六车学识七部诗才八方宾朋尊九天十部奇书当小雅百代楷模”对联,下面是年历,让先生审阅。先生看后,稍微思索,便对我说:“图联不错,但这种评价不能对外,更不能印刷扩散,还是低调做人为好!”我们原准备给参会者每人赠送一张的,经先生一说,我们听话就放弃了。


  先生因病久治未愈,06年3月2日逝世,我十分悲痛。写完灵堂联和大门联,总觉得表达不了心情,我用黑布喷绘了十米长条幅,从房顶一直垂吊到地面,哀悼先生。这副联一出现,引发一系列波动,有不少人编对,有不少人仿啧长条幅祭奠先生。此联传得很快,太原我的好友、作家周宗奇先生打电话来:“晋英,听说你编了一副好联,请寄我欣赏……”当时有不少人抄写拍照,流传多处。


  2022年,先生诞辰100周年,我想这是一个纪念先生的黄金节点。虽受疫情限制,我组织20人的小型座谈会,把先生的学生和生前好友聚一起来纪念先生。会场标徽我设计为圆形,两边是方形制作的这副对联。运城学院和全国演讲艺术家学会李永田、蔡朝东等,也要来参加纪念座谈会。后因疫情不允许,暂停延期举办。我用会徽和这副对联制作年历画赠送大家,表达了对先生的怀念。


  天地君亲师,在我心中是永远敬畏的。祭天地,祭祖,祭圣贤,不可忘,不敢忘。先生于我,恩同日月,终生铭记。


20230223114032407.jpg

(责任编辑:宗元、周建设)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发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