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大力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富有永恒魅力且蕴含当代价值的中华文明涵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进一步贯彻落实省委“大开放大合作”发展战略,促进高校与地方文化协同发展,由绵阳市委宣传部、四川省文化馆、绵阳师范学院主办,四川省美术家协会高校美术工作委员会、绵阳师范学院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绵阳市游仙区新阶联谊会、成都市金牛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承办,四川省文化馆艺术空间协办的“蜀韵国风壁彩流芳——四川明代壁画现状摹写展”于3月24日至3月30日在四川省文化馆艺术空间展出。
展览于3月24日上午10点30分开幕,开幕式由绵阳师范学院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院长龚浩主持,四川省美术家协会主席李青稞和四川省文化馆党总支书记、馆长吕骑铧分别在开幕式中致辞。绵阳市委宣传部机关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李军,绵阳师范学院党委常委、副院长王力教授,绵阳师范学院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德炎教授,四川书画界代表、绵阳师范学院师生代表百余人参加开幕式。
李青稞在致辞中指出,蜀道壁画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承载着古蜀文明的独特魅力与文化基因。成都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古蜀文明的重要发源地,展览落地于此意义深远。绵阳师范学院师生通过对明代壁画现状摹写的方式,展示了壁画艺术的多元面貌,不仅是对传统的致敬,更是以创新对话时代,为壁画艺术的当代转化注入活力,必将深化公众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助力“艺术赋能城市”的实践探索。
吕骑铧肯定了师生精湛的摹写技艺、勤勉的求索态度,以及对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坚定信念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故鼎新的执着努力。他说,此次展览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具体举措,体现了对文化历史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正确态度,通过对明代壁画的活化展示,让更多大众感受到本土文化遗产的魅力,也能更好地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薪火相传、代代守护。
据悉,作为省级课程思政示范项目《中国重彩画》的阶段性探索成果展示,本次展览旨在探索美术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同向同行,以及实现美术知识传授、美术技法培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的多元统一、协同育人、立德树人的有效路径和抓手。项目试图通过现状摹写的方式,为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保留最直观的艺术资源,培养学生运用新的制底技术和表现技法,因此,在《中国重彩画》项目制教学研究和壁画创作的过程中,师生始终坚持深挖深耕本土特色历史文化资源,力图完整而真实地呈现壁画中的人文精神、时代价值与艺术特色,解析传统壁画艺术的当代价值和意义,探索思政教育与艺术教育的融合创新之路,坚持课堂教育与心灵滋养相融合,在高等教育层面实现“立德树人”与“文化传承”的双重使命,最终达成“以文化人”“以美育人”的教育目标。
自古以来,四川艺术便是谱写中国艺术辉煌的重要篇章,四川明代寺观壁画又以其精湛的艺术技艺和深邃的文化内涵,构筑起明代蜀地“天府画廊”的艺术盛景,铭刻下中华文明“以艺载道”的精神密码。平武报恩寺、剑阁觉苑寺、新津观音寺、蓬溪宝梵寺作为四川明代寺观中最具代表性的遗存,其壁画装饰性较强,普遍采用沥粉贴金、工笔重彩等技法,色彩鲜丽华美,历久弥新,画风既承袭宫廷绘画的严谨法度,又融汇民间画工的创作智慧,形成宫廷审美与世俗趣味兼具的风格特征。同时,这四座古刹的壁画遗存完整保留了明代西南地区多元文化交融的视觉证据,壁画题材颇具独特性,体现出汉藏佛教与地方民间信仰、世俗生活的融汇,具有典型的时代特色与地域特色。
此次展出的作品共103件,均为绵阳师范学院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师生赴平武报恩寺、剑阁觉苑寺、新津观音寺、蓬溪宝梵寺等四川明代寺观考察研习之现状摹写作品,是对其中的壁画、建筑、佛教造像等文物古迹进行学习研究和活化的成果。通过对这四座文物古迹之壁画遗存的观摩学习、局部现状摹写,学生完成了一次与历史的对话、与古代匠人的对话,他们不仅能深刻理解文化遗产的唯一性与不可再生性,建立起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把握能力,也能更直观地体悟中国重彩画的历史、现状和艺术特征,明白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此次展览是艺术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深度互嵌的一次成功尝试,通过将田野调查、文化遗产保护与传统绘画技艺进行跨学科整合,以图像为纽带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审美转化,使文化遗产成为可感知、可参与的立体化教育资源,更有效地培养起学生的文化认同。未来,项目团队将继续从地域性传统艺术出发,立足于文化根脉,着眼于时代需求,持续深化“艺术+思政”的课程改革路径,进一步发挥艺术教育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中的独特作用。
(文/屠明英、杨子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