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日记何以牵动陕甘文化脉搏?——宋景贤《日新集》的精神突围
2025年04月21日   15:38 | 来源:信阳日报

  4月18日,甘肃定西理工中专的课堂上,学生杨玲玲在日记本上写下:“少看手机多读书,刷百条视频不如写一篇日记。”这句话来自她刚读的《日新集——和自己的良知对话》。三天前,这本书在定西首发500册即告售罄,如今正以“朋友圈传阅”的方式向陕西蔓延……


20250420223314254772439.jpeg


  《日新集》的“注意力管理”章节,以作者六年坚持每日千字随笔的实践,为数字时代的“时间碎片焦虑”提供解法。在定西理工中专,这段内容已被纳入德育课案例,学生杨玲玲说:“妈妈常念叨的话,这次终于听进去了。”


202504202233141212565139.jpeg


  《新定西》评论称:“这本书没有宏大叙事,却让‘文化自信’变得具体可感——修路时‘既要算混凝土方量,也要算人情分量’的细节,道出了西北人‘规矩与情分并重’的处世哲学。”认为其以“小叙事”激活了代际文化传承的集体记忆。


202504202233141036425507.jpeg


  一本“好书”的时代价值;该书编校历时一年,刻意保留“不完美”的口语化表达:“严肃思考不必包装成学术论文,真实的力量往往来自日常。”宋景贤回应:“《日新集》的核心是‘日日新’——每天都是新的开始。”书中收录的“朋友圈体”随笔(如“今天又忍不住刷了3小时视频,痛定思痛决定捐出闲置物品”),成为年轻读者热议的“反面教材”。这种将《论语》中“吾日三省吾身”传统智慧转化为“日日新”现代自省机制的表达,恰似一股清流冲刷着浮躁的社会心态。


20250420223315986255380.jpeg


  在黄河支流渭河畔的定西,人们曾用“水过留痕”形容时间的沉淀。如今,这部被读者称为“新时代《曾国藩家书》”的作品,正以最朴素的方式完成文化突围:如河床里的石头,用日复一日的沉淀,标记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水位。


(责任编辑:王灿)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发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