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周口市扶沟县古迹介绍
2024年01月16日   15:20 | 来源:发布网

  一:扶沟城隍庙大殿


  城隍庙大殿位于县城新建路西段路南城关镇一中院内。据清代扶沟县志记载,元朝至正年(1341)间工部差官潘忠济始建,毁于兵燹;明朝洪武二年(1369)县丞刘镒再建;正统十年(1445)知县韩璟重修;成化十六年(1480)知县胡宣买庙后地六亩以广其制、规模宽敞;成化二十一年(1485)知县李增重修;弘治十年(1497)知县汪瀚重修;嘉靖十五年(1536)署县刘廷瑚重修;嘉靖四十四年(1565)高岭重修,该庙巍峨弘敞,视他邑殊胜,民间四时报赛,于元夕及三月二十八日尤甚,神亦特灵异,邻邑走谒如市;崇祯十五年(1642)毁于左良玉兵;清朝顺治八年(1651)庙祝张上玺重修;康熙六年(1667)丁士桢重修;康熙二十六年(1687)高凤岐建黄箓殿;康熙五十年(1711)李希孟、高重、单国栋重修;雍正四年(1726)庙祝李成桂重修;乾隆二十九年(1764)知县刘琯重修;乾隆五十年(1785)盛新设城隍行神;嘉庆元年(1796)知县杨芝年重修;道光十年(1830)知县王德瑛重修,杜大稳妻捐钱三百千,道光十一年(1831)知县唐铸继之,原任卢氏县教谕李逢泰,举人高甲三,州同张灿,医学何应元,廪生薄绳邕,聂挺,武生何士俊、李光隆、路荣标,监生杜捷三董其事。


  该庙原为三进院,前院有山门3间。山门前面出厦,中有立柱,前后系单檐斗拱。山门正对城隍庙街。进山门有甬道,两侧立有多块碑碣,并有东西偏院,后为戏楼,戏楼下为走廊,穿过走廊,即为中院。中院有大殿5间宫庭式建筑,砖木结构。殿顶系筒式琉璃瓦砌成,瓦色绿黄交插,悬山兽脊。正脊两端有大吻,脊正中有一小神龛,四周均有铁链相牵,据传神龛为姜子牙之神位。殿顶四角各有一人,相传有庞涓、罗成、韩信、周瑜,1928年大部分塑像被拆除。


  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八日为城隍寿诞之日,举办有庙会,来此烧香的善男信女络绎不绝。大殿两侧有东、西厢房各十间,北端带拐直连大殿。厢房内塑有阴曹地府的牛头、马面、三朝官、二鬼、小判,还有嵖岈树、滚油锅、对倒磨眼、拦腰锯人等畸形八怪的恶人受刑场面,借此以警示在阳间作恶多端的坏人,活着干了坏事,死了定到阴曹受尽酷刑。大殿两旁还有走廊可通后院。后院有寝殿5间,东西陪房各3间。寝殿系硬山建筑,前为单檐斗拱,后为实檐。民国年间,城隍庙中院曾改建为戏院,后院改为县卫生院、孤儿院。经过50年代的改造至今,连同原来的天主教堂院,均成为城关镇一中校区。大殿两侧的东、西厢房于2001年被拆除,今仅存城隍庙大殿(50至90年代是学校师生及城关镇文教宣传场所),高10米,面阔5间,进深3间,为砖木结构。上部全为绿色琉璃瓦,正脊的背面为连环花卉,且有“福、寿”二字,脊的南面上有八条游龙,有的相对、有的相向,脊的两端为两个大吻,两端的垂脊上,南边的为龙。且又有力士、走兽,背边的为花卉。前坡用黄琉璃瓦摆十个菱形图案,上下各五,四挑角上有四仙人,下挂铁铃。斗拱,每间六攒,每攒三斗重昂,呈红色。殿内的木结构上有彩绘,因年久已辨认不清。由于该殿年代较远,又具有一定艺术特色。大殿始建至今已经见证了682年的风风雨雨。


  1978年12月,扶沟县革命委员会将该殿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3月,周口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1月,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扶沟城隍庙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作者:张勇、王和平)


  资料来源:扶沟县志、民国旧事、郝万章著书及耄耋老人讲述。


9785.jpg

扶沟一中东北角的城隍庙大殿,张勇、王和平拍摄于2023年


  二:扶沟大程书院


  扶沟县城书院街有一座家喻户晓的古建筑—大程书院,这个建筑群创建于宋熙宁八年(1075)至元丰三年(1080);现在的书院格局是康熙二十八年(1689)重建而成。书院建筑布局为“四进”院落,以中轴线贯穿前后,左右对称,前后有序,主次分明,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严谨、庄严、厚重之特点。其青石台阶,朱漆大门,高柱重梁,雕梁画栋,青砖灰瓦,重檐叠脊,砖雕石刻,匾额楹联,古柏参天,营造出了清幽静雅的书院气氛。该书院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程书院是宋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理学奠基人程颢在任扶沟知县时创建的。程颢早年与其弟程颐共师周敦颐,程颢、程颐兄弟共同为宋代理学奠定了基业,“新儒学”的真正成立,自程氏兄弟始。因二程兄弟长期在洛阳讲学,故世称其学为“洛学”。程颢襟怀儒家士大夫修齐治平、大济苍生的理想,有着“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强烈的济世安民之志,无论在哪里做官,都将“视民如伤”四个字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勉励自己勤政为民,堪称一代良吏。在扶沟县任职时,尚宽厚,重教化、关心民瘼,兴建学校。他亲自“聚邑之优秀子弟而教之”,亲书“书院”二字匾额悬于大门之上。并倡导“乡必有校”,请来有名望的学者游酢、杨时等到扶沟传道授业,使扶沟县域文风一时丕振,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同时,用历来儒家所追求的政治理想努力做到“以德服人”,用自身道德力量去感化百姓,帮助百姓解决了不少实际困难。故历代扶沟县衙大堂所悬匾额均为“伯淳旧治”四字。因程颢与程颐是同胞兄弟,程颢居长,故名大程书院。几经兵燹和国体的变更,大程书院走过了900多年的岁月沧桑,几经易地重建和维修扩建,规模不断扩大。规模最大时占地9600平方米,有房屋100多间,而现存规模仅为3200平方米,房屋78间。扶沟人常常感怀程颢的功德,为寄托对程颢高山仰止般的敬仰和思念,相继将程颢创办的书院,称为明道先生祠、明道书院。清乾隆年间改称为大程书院,并一直沿用至今。


  走过大程书院的大门是“龙门”,龙门面阔三间,作中柱造,三间一门,前后出廊。龙门与大门风格相似,面阔三间,两侧各有耳房4间,由掖门通向东西耳房,各成小院,清静幽然。


  越过龙门,东西两侧即是青砖灰瓦的柱廊式建筑—文场,东、西文场,每侧两排,每排面阔13间,均为单檐硬山,灰布瓦覆顶。是目前国内保留最为完好的古代科举考场之一。文场边的两株古松,高大挺拔,是当年重建书院的县令缪应缙亲手所栽。


  穿过文场,迎面为程颢塑像。程颢塑像之后就是书院主体建筑立雪讲堂,是师长讲学授业的场所,是举行重大活动的场所。讲堂大门上方悬挂著名书法家吴三大题写匾额“立雪讲堂”四个大字,大门两侧还悬挂楹联“立雪见精诚,树尊师以令范;设堂明理性,遗重教之高风”一副。


20113.jpg

大程书院大门


321.jpg


978.jpg

大程书院龙门


  大程书院有大量的学田为维持书院的日常生活。“学田”也称为“院田”,是书院的经济基础。自北宋开始二程讲学以来,在大程书院讲学、读书的师生一直靠院田维持生活。专心教学的老师和认真读书的学生不可能去种田,这些学田都租给当地的农民,按照一定的数额收取地租。


  程颢在扶沟为政之余,把更多的精力和时间用于在大程书院传道授业解惑。同时完成自身对儒家思想的改造和升华,提出了世界的本源问题,从而形成浓厚的哲学色彩的理学。比如,大程提出“天者理也”“心者,性也,顺心即是理,无心即天命”“只心便是天,尽之便知性”,把孔子、孟子的儒家思想原来解决人与人关系的的社会学意味上升为更为鲜明的哲学意味。


817.jpg

大程书院中院


  书院主体建筑立雪讲堂,始建于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是师长讲学授业的场所。它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十架椽,单檐硬山式,筒板瓦屋面,民式脊饰,建筑前面设有月台,月台前设青石踏步。整个书院建筑,工艺古朴,结构严谨,砖雕精美,是研究河南建筑地方手法及书院建筑形制特点的重要范本。


  大程书院的整体建筑风格十分质朴、清雅。这与大程书院的功能有关,也与程朱理学的文化内涵是深度契合的。首先,书院的功能是用来读书的,需要一个端正质朴的环境氛围,建筑风格也要能体现这一点。其次,大程书院是传播大程理学思想的,而源于孔孟之道和当世关学,濂学之上的大程理学,更注重经世致用,更具有朴实无华的特点,也会体现在建筑风格上。


746.jpg

大程书院“立雪讲堂”


  程颢理学思想的质朴也决定了大程书院的简朴。大程书院建筑有几个明显的特点:一是中轴对称,布局严谨,书院中轴线上的建筑层次分明,两侧建筑对称布局错落有致。具有官方建筑特征,又有明显的地方风格。二是试院功能突出。讲堂两侧分布着两排考棚,是当时供莘莘学子科举考试的地方。大程书院兼具了读书、考试两种功能,这在其他书院也是不多见的。


  考棚在大程书院非常引人注目。明清乡试、会试均有三场考试,考生一场考试就要在号舍里连续待上三天两晚,三场考试下来就是九天六晚。每间号舍三面有墙,内墙离地半米左右,砌有上下两道砖槽,上置木板,板可抽动。白天,下层木板当座位,上层木板可作几案写作;夜晚,抽出上板与下板相拼接,便成了一张简易的床榻,供考生蜷曲而眠。考试三日,考生吃住均在号舍之内,直到交卷才可以离开。


5281.jpg

大程书院东文场


97.jpg

大程书院西文场


  清朝嘉庆十一年(1806),知县殷秉庸对大程书院重修。清朝道光三年(1823),书院有学生百余人。扩大学田(以学校田地的地租作为祭祀、教师薪俸和补助学生的费用),以资膏火(旧时书院、学校中给学生的津贴费用)。同治十年(1871),知县杨恩铭目睹扶沟没有考院(科举时代的考场),每当考试,只在县署院搭席棚代作考场,应试生童皆自带桌案,如遇风雨,淋漏蓬飞,不堪言状的情况,欲督伤邑中商绅创修,还没来得及动工,便调任离扶。清朝光绪五年(1879),知县孟宪璋见书院基址低洼狭小,且奉檄县试而无试院,又因原来就有扩大书院旧址使书院、试院合在一起的建议,于是便于清朝光绪九年(1883)捐输一万五千多缗,自光绪十年(1884)春至十一年(1885)夏,修建了大门、龙门、讲堂、东西文场、官厅、花厅、斋房、执事房、山长院等房屋一百多间。西为明道先生祠、明李空同及节孝祠,东南隅为文昌阁、魁星楼,前有照壁,缭以高垣,题额仍为“大程书院”,是士子生童学习及考试的地方,经费宽裕,士气兴奋,这是明清两代五百多年间修建规模最大的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现存建筑物就是这次重修后保留下来的三分之一。光绪十二年(1886),本县辛未科进士,曾任泗城知府的王方田,因父母亡故而回原籍掌教于大程书院。至光绪十九年(1893),书院还有藏书二十三部⑥。清朝末年废除科举制,光绪二十七年(1901),清政府令全国书院改为学堂,州、县改为小学。三十年(1904)。知县田载厚把大程书院创建为小学堂。书院的历史就此结束,而书院仍继续办学(见《邑侯田公创建小学堂记》⑥)。又在东北部增建讲堂5间,教员室6间。当时学堂有教员4人,学生两级118人,由教育产款经理处支一千元作为学校经费。光绪三十二年(1906),根据”癸卯学制”规定,学堂内创设师范讲习所一班,十个月毕业。民国元年(1912)1月29日,教育部颁《普通教育暂行办法》,学堂名称一律改成学校,改大程书院改为“县立高等小学校”,后设立“县立乙种蚕桑学校”。县立高等小学校,学制三年,每届二班,学生百人左右。教学课程先是开设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学、算术、中国历史、地理、格致、图画、体操。修身教材以《四书》为主。经学教材是《诗》《书》《易》《礼》的丧服经传为必读。后改用“共和国教课书”,教材皆印“新国文”、“新算术”等字样。理科分自然、动物、矿物、植物、物理、化学种,三年之内每学期学完一科。当时,学校分甲、乙、丙、丁班。甲、乙、丙班皆四年毕业,丁班三年毕业。


  期间,书院内还设有县立乙种蚕桑学校,有学生两级,90人,教员4人。书院大门西侧挂“县立高等小学校”校牌;东侧挂“县立乙种蚕桑学校”校牌。学生初小毕业后修业三年期满。学习科目有:修身、国文、数学、博物、理化大意、体操、实习等,有十余亩桑园作实习场地。它是与高等小学同级的实业学校,也是当时本县唯一的一所实业学校。


  民国八年(1919),由于“五四”运动的影响,加上新式学校毕业的青年教师增加,使学校风气大变。该校和乙种蚕桑学校的学生一起参加了这一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斗争,高举“打倒汉奸、抵制日货”的旗帜,宣传抗日,检查日货,向封建势力,出卖日货的商会会长和县长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并取得了胜利。


  民国十二年(1923),遵河南省长张福来《实行新学制》训令,改县立高等小学校为扶沟县立小学校。有初、高两级,初级四年,高级由三年改为二年,学生仍分甲、乙两班,甲班学生学校不收学费、书籍费和伙食费,乙班学生只供给书费,其余自费。以后甲、乙班学生一切费用均自理。


  民国十六年(1927),吴佩孚军队驻扎扶沟,学校被迫停办,民国十七年(1928)复课。从民国初年至民国二十七年,校长分别民国十二年(1923),遵河南省长张福来《实行新学制》训令,改县立高等小学校为扶沟县立小学校。有初、高两级,初级四年,高级由三年改为二年,学生仍分甲、乙两班,甲班学生学校不收学费、书籍费和伙食费,乙班学生只供给书费,其余自费。以后甲、乙班学生一切费用均自理。


  民国十六年(1927),吴佩孚军队驻扎扶沟,学校被迫停办,民国十七年(1928)复课。从民国初年至民国二十七年,校长分别是;关金鼎(秀才)、关瑞鼎(秀才、温玉如(举人)、杨步瀛(廪生)、刘瑞星(禀生)、王培忠、郭毓林、高念祖、施景柏、唐鑫、路延岭、万元丙、李之正、关筱云、宋耀庭、鲁圣脉等。


  由于该校办的出色,所以民国二十三年(1934)省教育厅督学李再谦在对该校的视察报告中给以高度评价指出:“县立小学,校址旧大程书院,课堂21三间,运动场有8亩之大,图书室、阅报室、礼堂、成绩室、校园消费合作社,应有尽有。学生寝室为考院改建,常年经费4190元,教职员13人,在按学生6级、7班,342人(男生314人,女生28人),校长鲁圣脉,有品有学,实事求是。”


  1938年,改书院为扶沟县立初级中学,校长关廷瑛。是年秋,招女子初中一班,加上原有年级各三班,再加四年制简易师范一班,共有学生五班。1942年,男女生各毕业一班,招新生两班仍为五班,学生232人,教职员11人。开始男女生合班上课。该校虽然宽敞,但因黄水泛滥,经费困难,致使校舍日益破陋,仪器寥寥,仅可勉强维持。1944年6月至1945年7月,大程书院先后被日伪汉奸张荫梧的和平建国军和吴东亚的六十三师占为司令部。因日寇于1944年6月攻陷县城,三年级学生提前毕业,学校停办,学生纷纷参加抗日组织和部队。


  1945年8月至1948年8月,书院成为国民党扶沟县党部所在地。


  1948年9月,扶沟县解放,将大程书院改为扶沟县人民政府。1949年初,改为扶沟县粮食仓库。1952年改为中共扶沟县党训班。1957年改为中共扶沟县委党校。1970年改为战备盐库。1971年8月改为扶沟县军管组审查站。1980年9月,改为扶沟县公安局拘留所。从1944年6月至1984年4月的40年中,大程书院一直被占据或改作它用,一些房屋被损坏,西边的明道祠和东边的文昌阁、魁星楼被拆除,改为行政事业单位或民居。


  1983年2月2日,扶沟县人民政府将大程书院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4月,扶沟县博物馆建立,设于大程书院。2019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编辑与拍摄:张勇、王和平、张璐、远顺业等。


  参考文献:扶沟县志、程颢与大程书院(郝万章著)、扶沟县融媒体与扶沟大程书院资料等。


(责任编辑:中庸)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发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