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这是齐忠权教授最喜欢的一首歌曲,每每哼唱,他都泪眼含情,仿佛又回到了那如火如荼的段峥嵘岁月。
1977年,青年齐忠权作为全县知青代表站在出征仪式的讲台。彼时的他刚刚经历了艰难的抉择:是照顾瘫痪在床的老父亲,并且在条件较为优越的城市完成学业,还是响应国家号召,知识青年下乡插队,去到一辈子都可能无法返回城市的艰苦的农村生活。最终,十七岁的齐忠权响应号召,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即使是面对繁重的劳动,艰苦的生活和茫茫未知的前途,他仍然义无反顾,唱着嘹亮的《到农村去,到边疆去》,登上长鸣的列车驶向农村。
中央电视台采访齐教授
齐忠权教授回忆到:“那段插队的时光是我一生中最宝贵的精神财富,那时生活虽然艰苦,劳动是繁重的,但我的精神却是无比的富足,我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从此形成”。直到今天,教授一如既往听从党的召唤,“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成为他人生的诺言,成为他守护理想初心的信念。
2008年五月十二日,汶川大地震得消息犹如一记记重锤砸在齐教授的心口。“到震中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面对国难,他没有半分犹豫,毅然举起鲜艳的党旗,挑起福建省厦门市医疗队党支部书记的重任,第一时间率队赶赴灾区。齐教授愿用毕生所学医学知识,挽救那些躺在在病床上苦苦呻吟的同胞,不知疲劳夜以继日,年近半百的老教授与年轻人一起冲在前线,搬伤员,理病情。他是一位主任医生,更是一名战士,用敏锐的判断和丰富的医疗经验作指挥着团队,用他和他战友手里的柳叶刀,与死神进行着殊死搏斗。面对危重病人,他每天细心照料,多次巡查,制定最佳治疗方案。他兢兢业业,每天超负荷地工作,保质保量完成任务。看到部分病人需要转送省外后,齐忠权教授又主动请缨:“哪里需要我去哪里,有病人的地方就是我去的地方。”请求被批准后,他立马背起了自己的背包,星夜赶往彭州市磁峰镇,马不停蹄开始新的工作。大灾之后常有伴有大疫,从救死扶伤的医生成为防微杜渐的医疗防疫人员,他深知形势的严峻与肩上责任的重大。几天走遍全镇十几个村庄,慰问受灾村民,行医给药,调查了解,科学施策,精准快把疫情扼杀在源头。那些日子里,年近半百的齐教授一如年轻时的样子,奔走在田间地头,像一根定海神针,守护一村一镇不受疫病的困扰。
汶川抗震中齐教授
苦难打不垮英勇的中华儿女,因为我们有千千万万个向着最危险逆行的战士,苦难催不毁伟大的祖国母亲,因为我们有为众人抱薪的英雄!苦难击不败中国共产党,因为我们有时时刻刻举着的鲜艳党旗,冲锋在前的中国共产党员!
在厦门大学齐教授研究生们
2017年,齐忠权教授从厦门大学调任广西大学医学院院长。彼时的他已在厦门深耕数十载,他带领厦门器官移植研究所建成福建省重点实验室,并培养了八十余位研究生。已快到退休年龄的齐忠权教授本该功成身退,含饴弄孙,他却欣然应邀,开始了八桂大地上的“二次创业”。当问及是什么力量驱使他来到广西时,教授淡然一笑:“当时广西大学筹建医学院,是自治区党委邀请我来到的,这里需要我,贫困地区需要我”。或许在齐忠权教授眼里,一切都是那么的顺理成章,正如当年那个义无反顾奔赴农村的少年,正如那个奋不顾身赶赴灾区的中年。初心使然,大爱无疆,他不顾五十六岁高龄勇攀又一座的高峰。我们仿佛看到在齐忠权教授心中跳动那团火焰,“到西部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广西大学医学院体育运动员入场
身为国内一流的医学专家,齐忠权教授为广西大学医学院的发展,绘出了蓝图:“广西大学在新世纪的发展中要把握机遇,把双一流建设做好的同时还要根据综合性大学的定位,把医学发展起来。”“自治区有5500万人口,医学相对落后,广西大学应该及国家所急,把医学做起来,为当地人们服务。”齐忠权教授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不辞劳苦,带领团队先后到中国药科大学、南京医科大学、中南大学、上海交大、华南理工等大学参观访问,学习先进的办学经验。在没有附属医院的客观条件下,积极整合校内资源,建成了药学专业与生物医学工程专业,顺利完成了本科生教学和研究生教学等各个方面的规定任务。通过四年多的发展,医学院实验室已正常投入使用。除此之外,医学院还先后拿到了十几项的国家基金,同时又承担了国家重大课题、广西自治区的重点课题。广西大学医学院在齐忠权教授及其团队的带领下,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以昂扬的姿态踏上了建设一流学科的新征程!
齐教授和夫人30年结婚照
到农村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到震中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到西部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有近四十年党龄的齐忠权教授用他的实际行动给青年学子上了一堂又一堂的初心教育课。作为学生晚辈的我,定不负教授谆谆教导,把自己理想与祖国命运相结合,在新时代的征程中,不畏艰苦,不畏险难,不畏小我,到祖国最需要我们的地方中去生根发芽,茁壮成长。(作者:刘煜,广西大学医学院生物医学工程2021级研究生)
【王登文/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