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筏子客
2022年01月21日   12:41 | 来源:中国发布网

  兰州羊皮筏子俗称排子,是一种古老的水上运输工具,清光绪年间兴起,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20世纪50年代以前,羊皮筏用来短途运输瓜果蔬菜和渡送行人。随着时代变迁,它作为古老运输工具的时代已经结束,然,作为黄河文化的组成部分,羊皮筏子已成为游客观赏和漂流的热门项目。


  甘肃省兰州市水车园内,有一处羊皮筏子漂流点。年过60岁的马建华是羊皮筏子这一非遗项目的传承人,是羊皮筏子漂流队的队长,也是是甘肃省为数不多会做羊皮筏子的人。年纪大了,马建华不再划羊皮筏,工作时间,他会制作、修补羊皮囊。



羊皮筏子漂流点(叶晓梅摄)


羊皮筏子构造简单,但制作工序繁复冗长


  羊皮筏以羊皮为囊,充气、扎缚,以木架捆绑而成。羊宰杀后,从头到尾将羊皮呈口袋状剥下来,去除羊毛,放入盐水中浸泡数天,涂抹一层清油,放入密封的瓦罐中,数天之后取出吹足气扎紧,再把这些制作而成的羊皮袋子捆绑在木框架子上,才成了羊皮筏子。


  给羊皮囊吹气。羊皮的腿和脖子是出气口,形状各异,打气工具使用起来不方便,所以羊皮囊的气都是靠人工吹,快的话三十秒可以吹一个。


  吹足气后,马建华用自己搓的麻绳将羊皮囊出气口扎紧。羊皮筏子每年都要进行保养,有时发现羊皮筏子有小范围损坏,一般都会进行修补。


  制作好的羊皮囊拿给徒弟齐军财,齐军财将羊皮囊绑在筏子上固定好。摆渡前,筏子客都要检查皮囊,让每个皮囊完全充盈,保持最大浮力。齐军财今年46岁,当年因做生意失败,经人介绍来到这里当筏子客,已经划了近10年。



马建华制作羊皮囊(范竹清摄)


传承文化,苦中作乐


  筏子客在黄河边工作,常年风吹日晒,搬运和划羊皮筏都是一项极其耗费体力的事情,很少再有年轻人愿意来学习划羊皮筏,齐军财是这批筏子客里最年轻的。


  载人的羊皮筏子一般由13个羊皮囊扎成,重量在90斤左右。保护好的羊皮筏能用2-3年,否则只能用3-5个月。正午的太阳热辣,羊皮筏子暴晒时间过长会干裂,齐军财隔一段时间就把筏子搬下水浸湿,再支到阴凉处晾干,起到保护作用。


齐军财搬运羊皮筏去河边浸水(范竹清摄)


  筏子客们的工作时间是早上8点半到下午6点,没有游客时筏子客们就坐在这里一起喝茶、聊天。近几年来兰州旅游的人增多,乘坐羊皮筏子这种古老独特的工具游览黄河的方式也格外吸引游客。据齐军财介绍,每年暑假是旅游的高峰期,但在黄河汛期大幅涨水时羊皮筏子无法营业。


  筏子客们把羊皮筏放到水中,铺上坐垫,等待前来乘坐的游客。游客体验时,筏子客用脚将载满游客的羊皮筏蹬离岸边,轻车熟路。齐军财的“大师兄”也是一个老筏子客,有许多明星都坐过他划的羊皮筏,比如刘劲、李双江、莫文蔚等。一般的筏子可载四人,上下不可猛跳,行进中不可站立,背靠背盘腿而坐。



游客体验羊皮筏子(范竹清摄)


  据齐军财介绍,筏子客最初要学习并考取筏子客证才能正式下水开筏。除了掌握划羊皮筏的技巧,还要十分熟悉黄河的水况,对羊皮筏所走路线的河水深浅、底下有无石头都了然于心。这里的筏子客都是工作了几十年的老师傅,他们说:“坐在羊皮筏上,脚不会湿,打圈麻将都可以。”


  摆渡时,羊皮筏子都是顺流而下。过去返回时,则由筏子客扛于肩头,步行至上游原处。兰州人打趣其“下水,人乘筏;上水,筏乘人。”现在是由快艇将羊皮筏子拉回上游。


  筏子客们招揽乘客时也常打趣说:“等我们这一批退休了,就没有人划羊皮筏子了,再过几年可能就坐不到了。”


  这是浸透筏子客汗水的文化,是黄河的文化,是华夏儿女正在传承的文化。(文/曹晓瑾、范竹清、孟媛、叶晓梅、朱慧敏)


(责任编辑:周建设)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发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